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先秦百家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是先秦时候的道家,老庄的时代,是不信命的,很难说清楚那个时代的道家对于命的看法是如何的,不能说不信命,又不能说信命,只能说是否有命运,对于那个时代的道家来说,好像没有太大的影响。
道家追逐的是大道,是逍遥于万物之外,不为世间一切尘劳所扰的逍遥自在,一切世事变迁,一切人间轮换,乃至生死,都不能束缚道家人的心,那是绝对的超脱,绝对的逍遥,即使是上天和命运,也不能掌控道家的人。
而人之所以畏惧命运,总是心有牵绊,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因为在乎生死荣辱,在乎家人朋友,在乎的东西越多,牵绊越多,则越敬畏和恐惧命运。
但是信命和西方的绝对的宿命论又不完全相同,宿命论是认为,一切是有主宰的,是注定的,人的努力和人的行为也只是这注定之中的扑腾,当有一天你垂垂老去,命当尽终的时候,回首一看,发现人生有一种奇妙的巧合,好像一切都那么的巧合,那么的梦幻,这就是命运。
儒家讲,乐天知命,告诉人要接受命运,但是儒家不会说,人要拜服命运而丧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儒家很在意努力的过程,但也告诫诸学子,不要强求结果,人不能决定一切,人只能管好自己手上能管好的部分,就像是买彩票的时候,你能选择买不买彩票,而命运决定你中不中彩票,但是如果你买都不买,命运也没法让你中彩票。
具体点就是说,人要努力刻苦,但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如果自己都放弃了,命运也不会有意的怜悯某个人,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看到天道酬勤的天道两字,就以为这是道家的话,其实这是儒家的话,孔子给易做十翼的时候,讲乾卦的时候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乾卦里,九五,飞龙在天,九六亢龙有悔,这里也可以讲是儒家对天命的看法,儒家认为冥冥中自有命数,但不是绝对不变的,甚至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以人的行止,德行等等,而不断的变化。
在孟子的时候,儒家在这点上还和墨家一样,认为有一个德性的上天,他对人间赏善罚恶,也指导人间事物的变幻,如果顺之,就可得福,如果不顺,就会有灾祸。
荀子的时代,结合道家的思想,提出了新的认知,就是之前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不是上天刻意惩罚你,而是你要去逆上天的意思,所以有了灾祸,好比火是烫的,你非要把自己的手放上去烧,烧疼了反骂火焰炙热,实际上是自己凑上去的。
这也是后来一句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后来的佛教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就是因缘观,佛教认为,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则生,缘尽则灭,这个过程是无常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当人们经历这缘起缘灭的时候,就会产生喜怒哀乐,悲恐忧伤、也可以说是人的烦恼。
以前有一个朋友说,道教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是说,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是讲,人与自我的关系。
至于墨家,墨家出现的时间太短,还没有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就已经消亡在历史的长流里了,所留下来的典籍也相对贫乏,所以只能尽量还原其思想的原貌了。
佛教所说的因果,在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消极,甚至将其等同于宿命论了,其实这种解释是相对肤浅的,在印度教的时候,确实是这样解释因果的,就是每个人要顺命,要安于种姓的现状,来世才可以得到好报。
而佛教思想则认为,虽然认可因果,但是不认为人应该顺命,如果说现在的境况是过去是因缘所带来的,那么将来的境遇,则是现在所行而决定的,也就是说,佛教认为,过去的已经过... -->>
但是先秦时候的道家,老庄的时代,是不信命的,很难说清楚那个时代的道家对于命的看法是如何的,不能说不信命,又不能说信命,只能说是否有命运,对于那个时代的道家来说,好像没有太大的影响。
道家追逐的是大道,是逍遥于万物之外,不为世间一切尘劳所扰的逍遥自在,一切世事变迁,一切人间轮换,乃至生死,都不能束缚道家人的心,那是绝对的超脱,绝对的逍遥,即使是上天和命运,也不能掌控道家的人。
而人之所以畏惧命运,总是心有牵绊,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因为在乎生死荣辱,在乎家人朋友,在乎的东西越多,牵绊越多,则越敬畏和恐惧命运。
但是信命和西方的绝对的宿命论又不完全相同,宿命论是认为,一切是有主宰的,是注定的,人的努力和人的行为也只是这注定之中的扑腾,当有一天你垂垂老去,命当尽终的时候,回首一看,发现人生有一种奇妙的巧合,好像一切都那么的巧合,那么的梦幻,这就是命运。
儒家讲,乐天知命,告诉人要接受命运,但是儒家不会说,人要拜服命运而丧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儒家很在意努力的过程,但也告诫诸学子,不要强求结果,人不能决定一切,人只能管好自己手上能管好的部分,就像是买彩票的时候,你能选择买不买彩票,而命运决定你中不中彩票,但是如果你买都不买,命运也没法让你中彩票。
具体点就是说,人要努力刻苦,但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如果自己都放弃了,命运也不会有意的怜悯某个人,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看到天道酬勤的天道两字,就以为这是道家的话,其实这是儒家的话,孔子给易做十翼的时候,讲乾卦的时候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乾卦里,九五,飞龙在天,九六亢龙有悔,这里也可以讲是儒家对天命的看法,儒家认为冥冥中自有命数,但不是绝对不变的,甚至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以人的行止,德行等等,而不断的变化。
在孟子的时候,儒家在这点上还和墨家一样,认为有一个德性的上天,他对人间赏善罚恶,也指导人间事物的变幻,如果顺之,就可得福,如果不顺,就会有灾祸。
荀子的时代,结合道家的思想,提出了新的认知,就是之前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不是上天刻意惩罚你,而是你要去逆上天的意思,所以有了灾祸,好比火是烫的,你非要把自己的手放上去烧,烧疼了反骂火焰炙热,实际上是自己凑上去的。
这也是后来一句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后来的佛教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就是因缘观,佛教认为,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则生,缘尽则灭,这个过程是无常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当人们经历这缘起缘灭的时候,就会产生喜怒哀乐,悲恐忧伤、也可以说是人的烦恼。
以前有一个朋友说,道教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是说,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是讲,人与自我的关系。
至于墨家,墨家出现的时间太短,还没有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就已经消亡在历史的长流里了,所留下来的典籍也相对贫乏,所以只能尽量还原其思想的原貌了。
佛教所说的因果,在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消极,甚至将其等同于宿命论了,其实这种解释是相对肤浅的,在印度教的时候,确实是这样解释因果的,就是每个人要顺命,要安于种姓的现状,来世才可以得到好报。
而佛教思想则认为,虽然认可因果,但是不认为人应该顺命,如果说现在的境况是过去是因缘所带来的,那么将来的境遇,则是现在所行而决定的,也就是说,佛教认为,过去的已经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