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论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释】
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③,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④,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②果:果断、决断。
③达:通达、顺畅。
④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上④矣。”
【注释】
①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②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③复我:再来召我。
④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之③,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②牖:音yǒu,窗户。
③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注释】
①说:音yuè,同悦。
②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②乎?”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②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释】
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③,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④,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②果:果断、决断。
③达:通达、顺畅。
④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上④矣。”
【注释】
①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②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③复我:再来召我。
④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之③,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②牖:音yǒu,窗户。
③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注释】
①说:音yuè,同悦。
②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②乎?”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②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