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民国创业手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与秦家谈判的这个过程并不顺利,要说秦家好骗,也确实是好骗。可一旦他们死脑筋起来,任你如何巧舌如簧,都没有一点用处。
汪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重新把他们拉回了自己这一边。也许因为汪郅也和他们一样,不被汪家家主重视,秦家人对汪郅颇有些同病相怜之感,比起汪家家主,他们与汪郅的“革-命情谊”反倒更深厚一些。
从秦家出兵,包围汪家,到秦家退兵,与汪家达成和解,也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罢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幸好秦家派出的兵不算多,汪家当初为了避嫌,又选了块比较偏的地段作为住宅的所在,这才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
急于收拾钱银准备逃跑的汪夫人听闻外头围着的官兵退去了,也终于松了口气。可随后,等她听说劝动外头人退兵的功臣是汪家大少汪郅的时候,脸色又阴沉得可怕。
汪郅本就颇有些能耐,若不是家主不喜欢他那脾性,这些年来她又刻意打压他,凭着原配嫡子的身份,他早就爬到她和汪琤头上作威作福了。她好不容易才压住了他,给自己的儿子争取到了一线之机,这次他凭一己之力化解汪府危难,立了一大功,家主岂不是会更看重他了?那她先前所做的一切,不都白费了?
一定得想个法子对付他。汪夫人想,最好是在他顺利拿下柏家之后再下手,让他落个意外身亡的下场。这样一来,汪家的安危也不用担心了,她儿子的地位也不用担心了。虽说这样一来,汪郅的功劳难以磨灭,且他在汪家家主心目中的地位恐怕也再没有人可以替代,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她必须保证汪家的安全。有舍,才有得。
经过秦家围府之事,汪夫人才明白,想要荣华富贵,权势地位,首先要保住汪家,否则,就是做再多的事,也是白搭。她能有此觉悟,若是汪家家主知道了,想必也会很“欣慰”吧?
于是,汪郅在前方忙活的时候,后宅的汪夫人罕见的安静了下来,每日打理打理内宅,带带儿子,伺候伺候汪家家主的饮食起居,看上去贤惠无比。汪家家主见她温柔贤淑,即便被自己训斥了也没有怨言,很是为对她态度那样差而过意不去。在迎娶她的时候,他不就已经知道了她的不足之处了吗?既然这样,他又为何要待她这么苛刻呢?无论怎样,她总算是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尽了作为一个妻子的本分。
因此,汪家家主一转先前的态度,对汪夫人越发好了。在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夕,两人之间的相处竟像一对恩爱已久的夫妻一般。只有汪夫人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汪郅这几日很忙。他得了父亲的支持,又才刚得到秦家人的友谊,一时之间竟顺遂无比。在汪郅的指挥之下,大批的秦家军在极短的聚集到a市之外。
汪郅并不傻,汪家与秦家的动作如此之大,政府那边不可能没有收到一点儿信息。他们至今没有动静,只能说明他们是在等待时机,并用这种平静的假象,来迷惑汪家人和秦家人。与顾舒晗和柏煜打过交道的汪郅,面对比此二人更老谋深算的柏总理,一点儿都不敢心存侥幸。
不管柏总理是在等待什么,又或者是在筹谋什么,他们都必须行动了。因为频发的意外,打乱了汪家布下的局。如今汪家的谋算可以说是明明白白的袒-露在了柏家的面前,他们已然失去了先机。若不抢在柏家部署好之前让一切尘埃落定,他们就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在政坛上,汪系的人马正对柏家步步紧逼,挑出了依附柏家的不少官员的错处。中立派的官员见汪系势大,柏家竟被打得措手不及,步步败退,一时之间,也不敢出声。他们不是柏总理的嫡亲心腹,没有必要为柏总理卖命。可让他们依附前途未卜的汪家,他们心中又不情愿,索性两不相帮,隔岸观火。
还有一些中立官员,以及原本亲柏家的官员,见势不对,赶忙投入汪家门下,以免日后汪家得势,遭到清算。
在他们看来,汪家对柏家做出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柏家都没有回应,要不就是还没来得及反应,要不就是怕了汪家,无论如何,汪家都占尽上风。再者,如今秦家的军队已经逼近a市城下,只要汪家一声令下,这a市恐怕就要易主,无论柏家有什么谋划,都不抵用了。没有了秦老支持的柏家就是一只纸老虎。若不赶紧跟柏家划清界限,恐怕日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他们丝毫没有考虑过柏家胜出的可能性,近些日子以来柏家的步步退让,消极防守给了他们一种错误的信号。
他们最后的下场比他们想象中最坏的结果更为惨淡,却不是出自柏家的政敌之手。他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族被传说中脾气温和的柏总理亲自打落尘埃,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汪系与新秦系的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只待一声令下,便占据这大好河山。旧秦系与柏系的人却是忧心忡忡,唯有一些知道内情的人还能够沉得下气来。
当一切筹备好,汪郅准备与秦家军里应外合攻占a市的时候,忽然有一队警卫队闯入了秦宅,将鸠占鹊巢的秦家分支全部抓了起来,投入牢狱之中。
汪家和秦家的联盟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漏洞百出。不说别的,秦家人自己,就是此环计划中最大的破绽。纵然他们手中握有再多的兵权,可只要他们还在a市,只要a市还没有落入他们的控制之中,他们就是天然的人质。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对于柏家而言,这王擒得也未免太轻松、太戏剧化了些。
 ... -->>
与秦家谈判的这个过程并不顺利,要说秦家好骗,也确实是好骗。可一旦他们死脑筋起来,任你如何巧舌如簧,都没有一点用处。
汪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重新把他们拉回了自己这一边。也许因为汪郅也和他们一样,不被汪家家主重视,秦家人对汪郅颇有些同病相怜之感,比起汪家家主,他们与汪郅的“革-命情谊”反倒更深厚一些。
从秦家出兵,包围汪家,到秦家退兵,与汪家达成和解,也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罢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幸好秦家派出的兵不算多,汪家当初为了避嫌,又选了块比较偏的地段作为住宅的所在,这才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
急于收拾钱银准备逃跑的汪夫人听闻外头围着的官兵退去了,也终于松了口气。可随后,等她听说劝动外头人退兵的功臣是汪家大少汪郅的时候,脸色又阴沉得可怕。
汪郅本就颇有些能耐,若不是家主不喜欢他那脾性,这些年来她又刻意打压他,凭着原配嫡子的身份,他早就爬到她和汪琤头上作威作福了。她好不容易才压住了他,给自己的儿子争取到了一线之机,这次他凭一己之力化解汪府危难,立了一大功,家主岂不是会更看重他了?那她先前所做的一切,不都白费了?
一定得想个法子对付他。汪夫人想,最好是在他顺利拿下柏家之后再下手,让他落个意外身亡的下场。这样一来,汪家的安危也不用担心了,她儿子的地位也不用担心了。虽说这样一来,汪郅的功劳难以磨灭,且他在汪家家主心目中的地位恐怕也再没有人可以替代,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她必须保证汪家的安全。有舍,才有得。
经过秦家围府之事,汪夫人才明白,想要荣华富贵,权势地位,首先要保住汪家,否则,就是做再多的事,也是白搭。她能有此觉悟,若是汪家家主知道了,想必也会很“欣慰”吧?
于是,汪郅在前方忙活的时候,后宅的汪夫人罕见的安静了下来,每日打理打理内宅,带带儿子,伺候伺候汪家家主的饮食起居,看上去贤惠无比。汪家家主见她温柔贤淑,即便被自己训斥了也没有怨言,很是为对她态度那样差而过意不去。在迎娶她的时候,他不就已经知道了她的不足之处了吗?既然这样,他又为何要待她这么苛刻呢?无论怎样,她总算是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尽了作为一个妻子的本分。
因此,汪家家主一转先前的态度,对汪夫人越发好了。在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夕,两人之间的相处竟像一对恩爱已久的夫妻一般。只有汪夫人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汪郅这几日很忙。他得了父亲的支持,又才刚得到秦家人的友谊,一时之间竟顺遂无比。在汪郅的指挥之下,大批的秦家军在极短的聚集到a市之外。
汪郅并不傻,汪家与秦家的动作如此之大,政府那边不可能没有收到一点儿信息。他们至今没有动静,只能说明他们是在等待时机,并用这种平静的假象,来迷惑汪家人和秦家人。与顾舒晗和柏煜打过交道的汪郅,面对比此二人更老谋深算的柏总理,一点儿都不敢心存侥幸。
不管柏总理是在等待什么,又或者是在筹谋什么,他们都必须行动了。因为频发的意外,打乱了汪家布下的局。如今汪家的谋算可以说是明明白白的袒-露在了柏家的面前,他们已然失去了先机。若不抢在柏家部署好之前让一切尘埃落定,他们就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在政坛上,汪系的人马正对柏家步步紧逼,挑出了依附柏家的不少官员的错处。中立派的官员见汪系势大,柏家竟被打得措手不及,步步败退,一时之间,也不敢出声。他们不是柏总理的嫡亲心腹,没有必要为柏总理卖命。可让他们依附前途未卜的汪家,他们心中又不情愿,索性两不相帮,隔岸观火。
还有一些中立官员,以及原本亲柏家的官员,见势不对,赶忙投入汪家门下,以免日后汪家得势,遭到清算。
在他们看来,汪家对柏家做出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柏家都没有回应,要不就是还没来得及反应,要不就是怕了汪家,无论如何,汪家都占尽上风。再者,如今秦家的军队已经逼近a市城下,只要汪家一声令下,这a市恐怕就要易主,无论柏家有什么谋划,都不抵用了。没有了秦老支持的柏家就是一只纸老虎。若不赶紧跟柏家划清界限,恐怕日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他们丝毫没有考虑过柏家胜出的可能性,近些日子以来柏家的步步退让,消极防守给了他们一种错误的信号。
他们最后的下场比他们想象中最坏的结果更为惨淡,却不是出自柏家的政敌之手。他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族被传说中脾气温和的柏总理亲自打落尘埃,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汪系与新秦系的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只待一声令下,便占据这大好河山。旧秦系与柏系的人却是忧心忡忡,唯有一些知道内情的人还能够沉得下气来。
当一切筹备好,汪郅准备与秦家军里应外合攻占a市的时候,忽然有一队警卫队闯入了秦宅,将鸠占鹊巢的秦家分支全部抓了起来,投入牢狱之中。
汪家和秦家的联盟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漏洞百出。不说别的,秦家人自己,就是此环计划中最大的破绽。纵然他们手中握有再多的兵权,可只要他们还在a市,只要a市还没有落入他们的控制之中,他们就是天然的人质。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对于柏家而言,这王擒得也未免太轻松、太戏剧化了些。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