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重生歌坛之隐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事时候,江清川就喜欢胡思乱想。倒不是因为他想引领整个时代,而是他看着华夏流行乐坛一阵死一阵活的,他难受。

    而且他从未放弃给流行乐坛注入活力,试图改变流行歌坛的整体结构,却一直效果不佳——

    从一开始超越时代的一鸣惊人、超越之歌的上线销售,他们打断了传媒体在华夏的文化垄断,让流行音乐真正成为了一门产业而不是二道贩子。

    可是这好景也就持续了半年不到,资本层逐利的本质便开始体现,压榨艺人、摊薄创作者收益……流行乐坛变得浮躁起来,逐利的追求变得远高于对艺术成就的追求。

    而针对这一实情,江清川在思想开放的港岛和台岛提出了“经纪人体制改革”的畅想,就是为了突破这固有的怪圈,让每一个有才华的音乐人都参与到利益分配上来,都有权利拿到属于他们的一份回报。直到现在,经纪人改革的影响已经开始奏效,但创作人才匮乏、创作者思维固化的问题却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治标阶段告于段落,接下来,需要治本了。

    在华夏,文化产业最大的好处和它最大的缺陷是同时存在的——即名声效应要远大于实际效果,而且很吃区域性。这里面关乎太多的利益输送,所以地方官府的招商投资一项很欢迎文化产业落户。

    但投资流行音乐等行当的有钱人却大多会选择人才集中的一线城市,二线以下的中小型公司想要盈利,就只能靠商业演出等更平民化的方式,而宽松的管理制度又很难做到监管到位,导致二三线的娱乐产业太容易跑偏,变成卖肉交易……

    不过按照江清川之前对华夏流行音乐“沃土”的布局,音乐公司必须开进二三线城市——这就要求投资方除了拥有充裕的资金外,还要有硬朗的手腕和严格的监管,另外就是畅通无阻的人才涌动通道。

    按照华夏人的尿性,江清川用屁股都能想出,一旦监管不力,这人才选拔和输送很有可能变成流行音乐圈的“潜规则”通道——这对于潜规则痛恨致死的他来说,无疑是不能被接受的。

    江清川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引入m国成熟晋阶体制的契机。

    不过华夏国情与m国又有所不同:一个是合众国,每个州都有其独立司法权,另一个是共和国,政权高度集中。而华夏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的城市化过程。在这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华夏正处于城市化高峰阶段,半数甚至大半人口将集中迁往城市。

    这些都是具体差异。

    加之华夏这独特的教育体制,一般来说,华夏人民能真正形成职业规划的年纪大都在高等院校毕业后,也就是二十出头到二十五、六岁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完整形成、具备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拥有了适应迁徙、适应新环境和适应新社交圈的能力。

    综上,如果江清川希望复现“改版”的m国流行音乐培养体系,那他暂时不需要在每个省市都有网点,只需要在一线城市和几个二线省会建立起人才选拔、培养,那人流甬道就会自动开始运作。

    还好创作型音乐人才的收益反馈体制已经有了雏形,否则华夏流行音乐就等于失去了根基——这些人大多独立意识很强,拥有作为文化和艺术创造者们独有的孤傲和偏执,而且普遍来说人格都不大健全,很容易走入思想死胡同。

    他们习惯于表达自己,却难于接受和妥协现实。所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回馈环境、鼓励他们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才利于激励他们源源不断地迸发创作灵感。

    而表达自我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他们放在一起比一比,然后把过程和结果播出去。

    ……

    隔天,江清川跑了一趟在故宫晒太阳的摄制组。

    你还别说,韩啸天穿上贝勒爷的服装后,人模狗样的确实很吸引眼球,虽然比自己还是差那么一点,但至少有了和冯蔓琳站在一起的资本。

    见到陈琼琚后,老太太递过一份诗词,也不客气,吩咐江清川道:

    “……这是我写的一点思路,你看看有灵感么……我希望这部剧的主题曲能涵盖我要表达的意境,至于音乐方面,你是专家,所以我相信你。”

    江清川郑重接过这页纸,扫了一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词作中的一句,原词名为《摸鱼儿·雁丘词》,讲述的是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大雁的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却殉情而死的故事。

    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合葬在汾水旁,还建了一座小坟墓,取名“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他又加以修改,遂成了这首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

    陈琼琚是想表达这种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江清川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陈姨,我好像有了点灵感,写下来你先看看吧——就是这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陈琼琚知道江清川的本事,却还是惊讶于他灵感来的如此之快。

    递过纸笔,江清川开始埋首书写,而陈琼琚来到他的一侧,每写好一句,陈琼琚就跟着读一句: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借物咏志还要紧扣主题,看来江清川确实深刻理解了自己将此故事命名《梅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