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战炮岁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天是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战炮岁月》的开书时间是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历时十八个月,我,终于坚持写到完本的这一天啦!
别人是一书写到封神,我是一书写到封笔了!
哈哈哈......开个玩笑。
写《战炮岁月》之前,我和好兄弟约定:两到三年之内,她把自考的十五门功课全部过关,而我写一本一百万字以上的小说。
现在看来,结局很美好,俩人的约定,如今双双提前达成。
既然写完了,请容我先来回忆和说明一波,那些在小说中出现的战友、熟人和地标。
男一号“梁荆宜”,这是现实中我儿子的名字。
“荆宜”这两个字拆开来,分别代表着荆州和宜昌,前者是我的故乡,后者是我儿子成长的地方。
女一号“余舒雅”,她是我好兄弟的姑娘,典型的“超级学霸”一个。
前几年,在玩“王者”和“吃鸡”的游戏中,她还经常带着“弱鸡版”的小梁同学打怪升级呢!
谁料在小说里面,这姐弟俩却被强行安排成了一对情侣。
她写的那些长达八张纸的信,还有俩人相处的某些细节,算是完美复盘了当年老梁的“青葱岁月”。
以下战友们的排名不分先后,所有名字皆为化名,知情者请放心对号入座。
“宗儒麟”,这是我班长给自己在小说中取的名字。
也不知道这次我记的“流水帐”,你这匹老马是否会感到满意?
“娇妹”,她的原型是现实中我师傅的大女儿。
娇,其实是她的妹妹。
她本人名字的后面是一个“丹”字。
她写给“梁荆宜”的那些信,我几乎是照搬照抄的。
“徐陈伟”,这是我在榴炮一连带的最得意的一个兵。
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今我俩相隔的距离,不过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而已。
“钭星宇”,我的新兵排长,老兵排长,教导队集训时的区队长,他离开连队调往榴炮五连担任副连长时,送我的那本《教员大辞典》,我还一直珍藏着;
“姚江生”,我的第二任指导员,他是在一九九九年年底,榴炮一连官兵最失魂落魄时,带领一连人振奋精神,走出泥潭的关键性人物。
五年前,我把在企鹅号上写的几篇关于“当兵往事”的日志,发给他看了。
几天后,他回复我:
小梁同志,三个链接我看完了,总的感觉是:回忆录式的日记,“当兵史”里面,个人记忆、感触最深的大部分记下了,总体来说,比较细腻,看完就知道是真情实感!
但正如你所说“流水帐式日记”……
我提几点建议:
一、努力将片断记忆式日记,转化为回忆录式专记。文字表达细腻,但尚欠准确!深刻记忆可贵,但缺乏主题。个人感触多,但缺少人生目标、主线,包括梦想。
二、建议列出时间表,将年、月、周列出,分阶段理出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经过、起因和结果等,并认真做一番调查讨论。搞清楚发生的人和事的细节真相,不陷入只写个人观感和认知误区,保证我的主线能够清晰延伸。
三、注意以时间为经,以人和事为纬,多维度记叙和议论。写人,注意写出其情感和思想;写事,注意揭出原委和展现蕴藏其中的规律和精神;写单位,注意历史纵深和现状间的关联性规律……
当然还有很多。
小梁,你这份念想很值得鼓励和赞扬,无论如何要坚持写下去!切记!切记!
五年后,我可以拍着胸脯向老领导报告:指导员同志,《战炮岁月》写作完毕,请您指示!
“姜子军”,我新兵连前半程的排长和军旅生涯最后两年的连长。
二零一九年夏,他来宜昌学习,我和荆门的“徐陈伟”立马赶过去,三人饮了几杯后,他还当众吼起了多首军旅歌曲,引得旁人是掌声不断。
“陈进文”,我的二师兄,新兵时就是个“人精”,因为第二年当炮手挖驻锄舞镐弄锹有一套,所以整了个“十八镐”的美名。
“蒋古日”,我的三师兄,当兵第二年参加“沪广军用光缆施工”,他纵身往水坑里一跃,三等功就到手了。
“郭鹏永”,我的老班副,钢笔字在连队写得最拉风的人。
“徐志乐”,我的第三任连长,在我看来,他算是比较悲催的一个,毕竟那年的榴炮一连,问题不是一般的多,而是非常多,真怨不得他什么。
“张明黎”,二零零零年我第一次当班长,那是干劲十足,他作为“贤内助”,也是把班里的内务卫生和后勤生产,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叶才智”,我们炮一班最富有的人,那一年全班上下一条心,铆足劲准备把炮兵团一营一连一排一班的大旗扛起来,但过程美好,结局却有点闹心。
“汪月”,我的第一任副指,参加“京城九九大阅兵”回来的。
我除了记得他让全排冒雨围着操场跑步唱“红米饭南瓜汤”之外,还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黄广雄”,炮一排排长,曾经炮一班的新老兵们个个都不待见他。
现在回想起来,又会觉得当初的年轻气盛,似乎用错了地方。说到底,还是彼此欠缺沟通啊!
“凌建科”,指挥排排长,他与我年龄相仿,俩人又一起带过新兵,所以私底下自认为交情还不错。
但不知道这么些年过去了,昔日的交情,是否还在?
“董富贵”,他算是我捡漏时,无意当中捡到的个宝。
前几天,我把他在《军人纪念册》上写的留言,用微信发给他。
他给我如下回复:好可爱呀,你的兵!我现在已经写不出来那么有水平的东西了,笑脸一个。我夜里常常做梦,做梦还想当兵,还想我们在一起。唯有当兵是时常梦见的,也想再来一次。唉,可惜我们都老了,真的想跟兄弟们再来一次!
“牛庭”,二零零一年海训,他和炮一班的董富贵、李龙德在洗澡时相互狂舞毛巾。
“李龙德”,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自诩“小眼能看大千世界”的第一人。
“张巍春”,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炮一班蹲了不到一个月,申请去学驾驶,尔后,学成归来又被一脚踹去了榴炮二连,他可谓和歌中唱的的“阿刁”一样命运多舛。
“郭强水”,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退伍要分开的时候,他说过还会唱“我的老班长”给我听的。
但掐指一算,这都过去多少年了。
别说是唱一首歌了,他连一个电话也没打过。我到是在D音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放声歌唱的样子。
“修福立”,我们同年兵中,他是第一个入党的“猛人”。
一九九九年元月份,部队从诏安挖完光缆回来,在九七年度兵借助作风纪律整顿的东风准备来“修理”我们这些马上进入第二年的老兵时,他本想当一回“带头大哥”的,岂料刚一冒头,立马被人给拉去搞“单练”了。
去年春节疫情期间,他知道湖北这边缺口罩,打电话给我,要从辽宁那边寄些过来。
这战友情啊,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森林”,二零零二年新兵五班毕业。
我一直记得,这货有这么几句怼人的话:成天叫胖子胖子的,老子是吃你家的米饭了,还是喝你家的自来水了?
“范平礼”,我的第一任指导员,说话温温柔柔的。
“李强”,第一任连长,当年特别喜欢听他讲话,干脆利落不说,还伴有节奏鲜明的手势。
“李锐飞”,二零零零年新兵二班毕业,十六岁当兵,本是“屠夫”出身,退伍回家后却干起了园林设计。
二零零三至二零零九年,我在东莞,那年月,但凡到了春节前后,返乡的火车票是一票难求。
不过,有他在广州火车站坐镇,我完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刘河爱”,我的第二任副指。
我退伍那年,他信誓旦旦地说“出书了一定给你邮寄一本”,我盼星星又盼月亮,望眼欲穿了二十年,却连书毛也没见着。
每每聊天,我还会调侃他,“副指啊,你什么时候给老梁同志寄书啊?”
面对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调侃,他往往会以“你再等等”或“快了”之类的言辞来敷衍我。
“胡亮有”,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裁缝”出身,在连队当过无线兵、通讯员和炮手。
不管生活如何艰辛,我希望现在的他能迅速振作起来。
“彭南建”,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兽医出生,到部队后却玩上了炮手。
“朱辉志”,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因为武校出生,所以摆的造型相当不错,可惜目前正处于严重失联状态。
“叶伟庆”,连队的“神笔马良”,黑板报的第一执笔人。
“肖冬晓”,二零零零年新兵二班毕业,跑五公里能跑到“烧档”的大神,偶尔跳了回木马,还差点搞到自己“报废”。
“聂国政”,二零零零年新兵二班毕业,“木匠”出身。
当年满口的“之乎者也”,现在当老板了,也不知道和手下员工沟通时,还会不会飙出一口“文言文”来?
“王威国”,二零零零年新兵四班毕业,坐稳了连队搞文学领域的“头把交椅”。
话说副指刘河爱的书我没收到,但是你多年前写的军事小说,我可是网购了的。
... -->>
今天是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战炮岁月》的开书时间是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历时十八个月,我,终于坚持写到完本的这一天啦!
别人是一书写到封神,我是一书写到封笔了!
哈哈哈......开个玩笑。
写《战炮岁月》之前,我和好兄弟约定:两到三年之内,她把自考的十五门功课全部过关,而我写一本一百万字以上的小说。
现在看来,结局很美好,俩人的约定,如今双双提前达成。
既然写完了,请容我先来回忆和说明一波,那些在小说中出现的战友、熟人和地标。
男一号“梁荆宜”,这是现实中我儿子的名字。
“荆宜”这两个字拆开来,分别代表着荆州和宜昌,前者是我的故乡,后者是我儿子成长的地方。
女一号“余舒雅”,她是我好兄弟的姑娘,典型的“超级学霸”一个。
前几年,在玩“王者”和“吃鸡”的游戏中,她还经常带着“弱鸡版”的小梁同学打怪升级呢!
谁料在小说里面,这姐弟俩却被强行安排成了一对情侣。
她写的那些长达八张纸的信,还有俩人相处的某些细节,算是完美复盘了当年老梁的“青葱岁月”。
以下战友们的排名不分先后,所有名字皆为化名,知情者请放心对号入座。
“宗儒麟”,这是我班长给自己在小说中取的名字。
也不知道这次我记的“流水帐”,你这匹老马是否会感到满意?
“娇妹”,她的原型是现实中我师傅的大女儿。
娇,其实是她的妹妹。
她本人名字的后面是一个“丹”字。
她写给“梁荆宜”的那些信,我几乎是照搬照抄的。
“徐陈伟”,这是我在榴炮一连带的最得意的一个兵。
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今我俩相隔的距离,不过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而已。
“钭星宇”,我的新兵排长,老兵排长,教导队集训时的区队长,他离开连队调往榴炮五连担任副连长时,送我的那本《教员大辞典》,我还一直珍藏着;
“姚江生”,我的第二任指导员,他是在一九九九年年底,榴炮一连官兵最失魂落魄时,带领一连人振奋精神,走出泥潭的关键性人物。
五年前,我把在企鹅号上写的几篇关于“当兵往事”的日志,发给他看了。
几天后,他回复我:
小梁同志,三个链接我看完了,总的感觉是:回忆录式的日记,“当兵史”里面,个人记忆、感触最深的大部分记下了,总体来说,比较细腻,看完就知道是真情实感!
但正如你所说“流水帐式日记”……
我提几点建议:
一、努力将片断记忆式日记,转化为回忆录式专记。文字表达细腻,但尚欠准确!深刻记忆可贵,但缺乏主题。个人感触多,但缺少人生目标、主线,包括梦想。
二、建议列出时间表,将年、月、周列出,分阶段理出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经过、起因和结果等,并认真做一番调查讨论。搞清楚发生的人和事的细节真相,不陷入只写个人观感和认知误区,保证我的主线能够清晰延伸。
三、注意以时间为经,以人和事为纬,多维度记叙和议论。写人,注意写出其情感和思想;写事,注意揭出原委和展现蕴藏其中的规律和精神;写单位,注意历史纵深和现状间的关联性规律……
当然还有很多。
小梁,你这份念想很值得鼓励和赞扬,无论如何要坚持写下去!切记!切记!
五年后,我可以拍着胸脯向老领导报告:指导员同志,《战炮岁月》写作完毕,请您指示!
“姜子军”,我新兵连前半程的排长和军旅生涯最后两年的连长。
二零一九年夏,他来宜昌学习,我和荆门的“徐陈伟”立马赶过去,三人饮了几杯后,他还当众吼起了多首军旅歌曲,引得旁人是掌声不断。
“陈进文”,我的二师兄,新兵时就是个“人精”,因为第二年当炮手挖驻锄舞镐弄锹有一套,所以整了个“十八镐”的美名。
“蒋古日”,我的三师兄,当兵第二年参加“沪广军用光缆施工”,他纵身往水坑里一跃,三等功就到手了。
“郭鹏永”,我的老班副,钢笔字在连队写得最拉风的人。
“徐志乐”,我的第三任连长,在我看来,他算是比较悲催的一个,毕竟那年的榴炮一连,问题不是一般的多,而是非常多,真怨不得他什么。
“张明黎”,二零零零年我第一次当班长,那是干劲十足,他作为“贤内助”,也是把班里的内务卫生和后勤生产,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叶才智”,我们炮一班最富有的人,那一年全班上下一条心,铆足劲准备把炮兵团一营一连一排一班的大旗扛起来,但过程美好,结局却有点闹心。
“汪月”,我的第一任副指,参加“京城九九大阅兵”回来的。
我除了记得他让全排冒雨围着操场跑步唱“红米饭南瓜汤”之外,还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黄广雄”,炮一排排长,曾经炮一班的新老兵们个个都不待见他。
现在回想起来,又会觉得当初的年轻气盛,似乎用错了地方。说到底,还是彼此欠缺沟通啊!
“凌建科”,指挥排排长,他与我年龄相仿,俩人又一起带过新兵,所以私底下自认为交情还不错。
但不知道这么些年过去了,昔日的交情,是否还在?
“董富贵”,他算是我捡漏时,无意当中捡到的个宝。
前几天,我把他在《军人纪念册》上写的留言,用微信发给他。
他给我如下回复:好可爱呀,你的兵!我现在已经写不出来那么有水平的东西了,笑脸一个。我夜里常常做梦,做梦还想当兵,还想我们在一起。唯有当兵是时常梦见的,也想再来一次。唉,可惜我们都老了,真的想跟兄弟们再来一次!
“牛庭”,二零零一年海训,他和炮一班的董富贵、李龙德在洗澡时相互狂舞毛巾。
“李龙德”,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自诩“小眼能看大千世界”的第一人。
“张巍春”,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炮一班蹲了不到一个月,申请去学驾驶,尔后,学成归来又被一脚踹去了榴炮二连,他可谓和歌中唱的的“阿刁”一样命运多舛。
“郭强水”,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退伍要分开的时候,他说过还会唱“我的老班长”给我听的。
但掐指一算,这都过去多少年了。
别说是唱一首歌了,他连一个电话也没打过。我到是在D音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放声歌唱的样子。
“修福立”,我们同年兵中,他是第一个入党的“猛人”。
一九九九年元月份,部队从诏安挖完光缆回来,在九七年度兵借助作风纪律整顿的东风准备来“修理”我们这些马上进入第二年的老兵时,他本想当一回“带头大哥”的,岂料刚一冒头,立马被人给拉去搞“单练”了。
去年春节疫情期间,他知道湖北这边缺口罩,打电话给我,要从辽宁那边寄些过来。
这战友情啊,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森林”,二零零二年新兵五班毕业。
我一直记得,这货有这么几句怼人的话:成天叫胖子胖子的,老子是吃你家的米饭了,还是喝你家的自来水了?
“范平礼”,我的第一任指导员,说话温温柔柔的。
“李强”,第一任连长,当年特别喜欢听他讲话,干脆利落不说,还伴有节奏鲜明的手势。
“李锐飞”,二零零零年新兵二班毕业,十六岁当兵,本是“屠夫”出身,退伍回家后却干起了园林设计。
二零零三至二零零九年,我在东莞,那年月,但凡到了春节前后,返乡的火车票是一票难求。
不过,有他在广州火车站坐镇,我完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刘河爱”,我的第二任副指。
我退伍那年,他信誓旦旦地说“出书了一定给你邮寄一本”,我盼星星又盼月亮,望眼欲穿了二十年,却连书毛也没见着。
每每聊天,我还会调侃他,“副指啊,你什么时候给老梁同志寄书啊?”
面对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调侃,他往往会以“你再等等”或“快了”之类的言辞来敷衍我。
“胡亮有”,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裁缝”出身,在连队当过无线兵、通讯员和炮手。
不管生活如何艰辛,我希望现在的他能迅速振作起来。
“彭南建”,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兽医出生,到部队后却玩上了炮手。
“朱辉志”,二零零一年新兵四班毕业,因为武校出生,所以摆的造型相当不错,可惜目前正处于严重失联状态。
“叶伟庆”,连队的“神笔马良”,黑板报的第一执笔人。
“肖冬晓”,二零零零年新兵二班毕业,跑五公里能跑到“烧档”的大神,偶尔跳了回木马,还差点搞到自己“报废”。
“聂国政”,二零零零年新兵二班毕业,“木匠”出身。
当年满口的“之乎者也”,现在当老板了,也不知道和手下员工沟通时,还会不会飙出一口“文言文”来?
“王威国”,二零零零年新兵四班毕业,坐稳了连队搞文学领域的“头把交椅”。
话说副指刘河爱的书我没收到,但是你多年前写的军事小说,我可是网购了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