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秦始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晨风吹拂着校场的旌旗,枪刀剑戟在朝阳中闪光,兵士们列着整齐的队形,迈着一致的步伐,高喊着口号,精神抖擞,气势如虹。已被赵王晋封为武安君的大将军李牧,高站在点将台上,花白的胡须在和风里飘动,手中的令旗不时地挥舞,他在竭尽全力训练新军,如果不赶在秦军下次进攻前组建起一支十万人的兵马,那么对付秦军的兵力就将捉襟见肘。
一匹快马飞弛而来,至点将台前停住,来人在马上一躬:“大将军,小人是内侍统领,奉大王之命前来传旨,刚刚接到边报,匈奴十万大军入寇,已兵临雁们门关下,大王请您火速入宫,共议退敌大计。”内侍传罢王旨,在马上又复一躬,“请将军即刻随我入宫。”
“谨遵王命。”李牧说罢,将令旗交与副将,便上了战马,跟随内侍奔向王宫。路上,他一直在核计,西有强秦,北方匈奴又来入侵,这兵力该如何配置,方能两面兼顾。
进王宫到正殿下马,至二殿门前,李牧按规定就摘腰间的佩剑,武士言道:“大王在便殿立等,不需摘剑,尽快去见大王。”
“大将军不必留下武器了,大王急等。”内侍也在催促。
李牧便随内侍进入了便殿,但是不见赵王。李牧就有些起疑:“大王不说立等吗,可王驾何在?”
“一定是临时有事入内去了,待我将大王唤出。”内侍说罢进入内殿,转过角门不见了。
李牧在便殿等候,久久不见赵王出来,便有些焦急不安。心中犯了核计,此事该不会有诈。
内殿传来了脚步声,赵王迁从角门转出,李牧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趋前几步:“参见大王。”
赵王迁吓得一哆嗦:“啊,什么人!”
“大王,是我。”
“来人哪,拿刺客。”
两侧的武士应声拥上,一齐上前将李牧按住。
“大王,臣是李牧。”
赵王迁似乎才定下神来:“李牧,你不在校场操练新军,却身带宝剑来到孤王便殿,分明是意在行刺。”
“大王,臣是奉召前来。”
“寡人何曾降旨与你。”
“大王,是有内侍传旨,言道匈奴进犯,大王召臣议事,引臣到此。”李牧急加辩解。
“胡说,孤王何曾派人传旨,况且匈奴也不曾入侵,你分明就是意欲行刺,还来巧言令色。”
“大王,确实是内侍传旨宣召为臣。”李牧被逼急了,“臣可以同内侍当面进行对质。”
“好吧,寡人一共有二十名内侍,孤王将他们全数唤出。”赵王迁吩咐一声,“内侍们走上。”
二十名内侍应声走出,齐刷刷施礼:“大王呼唤,有何使用。”
“你们之中何人曾去向李牧将军传旨,还不从实讲来。”
“大王,我等俱在后宫,并未离开一步,怎敢私传王旨。”
赵王迁转向李牧:“我的大将军,你都听见了吧,他们全说不曾离开传旨。内侍全在这儿了,你可以将传旨之人找出。”
从内侍们一出来,李牧就在竭力辨认,但是不见传旨之人,赵王说过,他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就是没有向他传旨之人。
“怎么样,传旨的是哪个内侍?”赵王催问。
“大王,传旨者不在其中。”
“你就不要再行狡辩,行刺就是行刺。寡人一共二十名内侍,已是全数在此,快些招认了吧。”
“大王,臣一心为国忠心耿耿,怎会行刺大王?”
“本朝早有明令,见王议事不得携带武器,你可知晓。”
“为臣自然记得。”
“如有违犯,该当何罪。”
“这,”李牧停顿一下,“斩。”
“那你就领罪吧。”
“大王,臣实在是冤枉。”
“你带剑行刺,还口称冤枉,到阴曹地府去申冤吧。”赵王心一横,手一挥,“拉下去,斩。”
“慢!”李牧喊了一声。
“还想怎样?”
“大王,臣死不足惜。古语说得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可不是寡人要你死,而是你自己犯了死罪,你罪有应得。”
“臣已明白了,这是一个已设计好的圈套,臣是难逃一死了。只可惜臣不能再给秦兵迎头痛击了。可叹我赵国大军又要在强秦刀下多出无数冤魂,黎民百姓又要遭受秦国铁蹄的践踏。”
“不要假惺惺显忠心了,赵国没有你不见得就不能打败秦国,走你的黄泉路去吧。”赵王再次挥手,“拉出去。”
就这样,一代名将李牧,没有牺牲在对秦国的战场上,而是无谓地丧身在郭开的奸计和赵王的昏庸中。
甘泉宫又迎来一个彩霞鲜艳的黎明,秦王嬴政从花妹的床榻上坐起,花妹的玉臂一勾:“大王,天气尚早,再躺一会儿不迟。”
嬴政爱抚地摸了摸花妹的粉面:“你再睡会儿吧,寡人就不陪你了,作为一个有为的国王,我不能误了上朝。”
花妹依然在撒娇:“不嘛,大王,妾妃要您再陪一小会儿。”她又来扳嬴政的脖子。
嬴政不耐烦地移开她的手:“不要如此,寡人的正事要紧,今夜再来你的宫中留宿便了。”
窗下传来赵高的声音:“大王,有重大军情回禀。”
嬴政在花妹额头吻了一下:“寡人去了。”他匆匆穿好衣服,到门外见了赵高:“何事?”
“大王,邯郸传来喜讯,李牧已为赵王所杀。”
“好啊,这就扫清了攻赵的障碍。”嬴政传旨,“宣尉缭、李斯、王翦、昌平君等人立刻进宫。”
燕国的国都蓟城一派繁华景象,太子丹的府邸坐落在西城,宽大的庭院树木婆娑,掩映着别致的亭台楼阁。太子丹在花园的甬道上徜徉,他眉头紧锁,显然是满腹心事。他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韩国被秦灭亡的消息传来,他已是几夜未得安眠。事情是明摆着的,强秦的目标是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可是燕王喜却不以为然,今早上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朝堂上,太子丹向燕王禀报:“父王,强秦的兵马已达八十万,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国当竭尽国力加强武备。”
“你又是杞人忧天。”燕王喜不以为然,“燕国是个小国,不可开罪秦国,秦燕之间,还有一个强大的赵国存在,我们又何必担心。前不久,赵国大将李牧不是还大败了秦军吗?”
“儿臣正想向父王奏闻此事,昏庸的赵王竟然将一代名将李牧给斩首了,这样一来,赵国的覆灭便不可避免了。”
“赵国不还没亡吗?你又何苦急成这样!”
“父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赵国若亡,下一个便是我国,理应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好了,不要再喋喋不休。”燕王喜不愿再听。太子丹想到此处,不禁一阵阵不寒而栗。面对强秦的现实威胁,自己却是束手无策,他紧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管家近前通报:“殿下,秦国国使蔡泽求见。”
太子丹想秦国的国使在燕已有三年,和他交往频繁,便应声答道:“请他客厅相见。”
甘泉宫内,秦王嬴政环视一下到场的文武众臣,徐徐开言:“诸位爱卿想已知晓,赵将李牧已然为赵王所杀。”
尉缭明白秦王之意:“大王,平赵的时机成熟了。”
王翦忍不住站起身:“大王,臣愿带兵灭赵,以雪上次兵败之恨。”
“王老将军出征那是理所当然,只是此番征伐赵国,孤王是势在必得,务求一战成功。”
“如此说,大王是要出重兵?”昌平君问道。
尉缭沉吟一下:“大王,赵国疆域广大,兵力众多,以一役毕全功,如锯参天大树,恐难奏效,还需费些时日。”
“不!”嬴政很少暴露他的内心,“寡人在赵随先王为质多年,后又随母滞留赵国,遭尽白眼受尽欺凌,孤王早想出这口恶气,业已隐忍多年,如今寡人再不能忍受了。”
李斯也已明了嬴政的意图:“大王之意是要举全国之兵力,御驾亲征,一举荡平赵国。”
“李大人知寡人心也。”
尉缭仍有不同见解:“大王亲征似有不妥。”
“怎见得?”
“大王,李牧已死固然少了一个劲敌。但赵国树大根深,兵多将广,一旦战事不顺,双方胶着,大王亲征,不好下台。”
“孤王之意已决,哪怕此战延迟数月,寡人也决不班师。不灭赵国,誓不罢休。”嬴政表达了战斗到底的决心。
尉缭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请大王亲自点兵。”
嬴政当即决定:“大将王翦领兵十万为前锋,自井陉攻番吾、肥下,直指邯郸。大将蒙恬率军十万,由西而东攻取邯郸,不可急进,先造声势,使赵国君臣惶惶不可终日。大将蒙毅统兵十万,横扫赵国东部,阻断外来援军。寡人自领二十万大军殿后,以防赵军截断我三支大军的后路,同时相机对以上三路兵马作出增援,最后会师邯郸城下,一战攻取赵都。”
王翦等齐声答道:“遵旨。”
嬴政又说:“尉缭发布出征军令随寡人出征,昌平君留守监国,即日准备粮草辎重,七日后发兵。”
太子丹的客厅里,蔡泽拱手施礼:“殿下,鄙人在燕国三年,多承太子殿下关照,今将奉召回国,特向殿下辞行,并表示谢意。”
太子丹有些错愕:“怎么,说走就走?”
“明日一早动身。”
“国使在燕三载,你我感情甚笃,倏忽分离,多有不舍。”
“在下亦然。”蔡泽说,“殿下可随后赴秦,我想凭殿下与秦国先王子楚的旧交,我家大王定能热情款待。”
“只是,我与秦王并无交往,不知访秦是否唐突。”
“小人回国后,即当向秦王说明过去,以及殿下对我的深情,对秦国国使的照应,就是对秦国的感情。小人现在即代表秦国正式相邀,殿下是燕国举足轻重的太子,大王他不会慢待的。”
“好,”太子丹决定去秦国走一遭,摸摸嬴政的底,便慨然允诺,“国使盛情难却,我当尽早成行。”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9年),秦国五十万大军开始伐赵,消息传到邯郸,赵王迁和满朝上下全都惊慌失措。赵王急召郭开问计:“丞相,秦国五十万大军,更兼嬴政御驾亲征,这该如何是好。”
“大王莫慌,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点将派兵拒敌就是。”
“李牧已死,该点何人为将。”赵王说,“也只能是司马尚了。”
“大王,用他不妥。”
“为何?”
“司马尚与李牧曾共同领兵,对李牧颇为敬仰,再给他兵权,万一同李牧的旧部勾结,可就大事坏矣。”
“依丞相之见,何人可领兵挂帅?”
“大王,统兵之人尽可挑选,颜聚、赵葱可为正副统帅。”
“就依丞相,快快点兵出征吧。”
于是,大将赵葱统领十万大军开赴井陉前线。这十万精锐,俱是马军,当年李牧就靠这些部下打得匈奴望风逃窜。赵葱为了抢在秦军之前抢占肥下和番吾之间的军都山,以便布阵堵住秦军的去路,命令部下连夜赶路。二更时分,队伍到了两岔口,马军统领孙提前来求见赵葱:“副帅,将士们赶路甚急,多有疲劳,当休息片刻。”
“不可,”赵葱反对,“据报,秦军也在向军都山急进,我军一定要赶在秦军的前面。”
“副帅,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之后行军速度会加快,再强行前进,将士们多有怨言,只恐激起变故。”
听了这话,赵葱不敢再坚持了,因为他明白这是李牧的旧部,这些下层将士对李牧遇害大多心存不满,若是过于相强,也怕发生变乱,便勉强同意:“孙将军,且休息一刻钟吧,之后立即动身。”
“遵令。”孙提转身离去。
孙提的部下全在等候,见他归来都上前询问:“将军,怎么样?”
“副帅总算答应休息一刻钟,”孙提将几员部将召到身边,“这时间应该是足够了。”
“将军,我们立即分头回营部署动员,相信会一呼百应的。”
有人问:“将军,我们离开后去往何处?”
“我想,代州是李牧将军长久驻扎之地,那里的百姓也怀念我们,莫如把队伍拉到代州,也好防备匈奴的入侵。”
“对,就去代州。”部将们达成了一致,纷纷返回本营。他们对部下说:“弟兄们,我们的李牧将军对国家忠心耿耿,大败秦军,使其折损十二万人,这样的大功,竟遭昏王陷害,我们不再给昏王卖命,去往代州以... -->>
晨风吹拂着校场的旌旗,枪刀剑戟在朝阳中闪光,兵士们列着整齐的队形,迈着一致的步伐,高喊着口号,精神抖擞,气势如虹。已被赵王晋封为武安君的大将军李牧,高站在点将台上,花白的胡须在和风里飘动,手中的令旗不时地挥舞,他在竭尽全力训练新军,如果不赶在秦军下次进攻前组建起一支十万人的兵马,那么对付秦军的兵力就将捉襟见肘。
一匹快马飞弛而来,至点将台前停住,来人在马上一躬:“大将军,小人是内侍统领,奉大王之命前来传旨,刚刚接到边报,匈奴十万大军入寇,已兵临雁们门关下,大王请您火速入宫,共议退敌大计。”内侍传罢王旨,在马上又复一躬,“请将军即刻随我入宫。”
“谨遵王命。”李牧说罢,将令旗交与副将,便上了战马,跟随内侍奔向王宫。路上,他一直在核计,西有强秦,北方匈奴又来入侵,这兵力该如何配置,方能两面兼顾。
进王宫到正殿下马,至二殿门前,李牧按规定就摘腰间的佩剑,武士言道:“大王在便殿立等,不需摘剑,尽快去见大王。”
“大将军不必留下武器了,大王急等。”内侍也在催促。
李牧便随内侍进入了便殿,但是不见赵王。李牧就有些起疑:“大王不说立等吗,可王驾何在?”
“一定是临时有事入内去了,待我将大王唤出。”内侍说罢进入内殿,转过角门不见了。
李牧在便殿等候,久久不见赵王出来,便有些焦急不安。心中犯了核计,此事该不会有诈。
内殿传来了脚步声,赵王迁从角门转出,李牧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趋前几步:“参见大王。”
赵王迁吓得一哆嗦:“啊,什么人!”
“大王,是我。”
“来人哪,拿刺客。”
两侧的武士应声拥上,一齐上前将李牧按住。
“大王,臣是李牧。”
赵王迁似乎才定下神来:“李牧,你不在校场操练新军,却身带宝剑来到孤王便殿,分明是意在行刺。”
“大王,臣是奉召前来。”
“寡人何曾降旨与你。”
“大王,是有内侍传旨,言道匈奴进犯,大王召臣议事,引臣到此。”李牧急加辩解。
“胡说,孤王何曾派人传旨,况且匈奴也不曾入侵,你分明就是意欲行刺,还来巧言令色。”
“大王,确实是内侍传旨宣召为臣。”李牧被逼急了,“臣可以同内侍当面进行对质。”
“好吧,寡人一共有二十名内侍,孤王将他们全数唤出。”赵王迁吩咐一声,“内侍们走上。”
二十名内侍应声走出,齐刷刷施礼:“大王呼唤,有何使用。”
“你们之中何人曾去向李牧将军传旨,还不从实讲来。”
“大王,我等俱在后宫,并未离开一步,怎敢私传王旨。”
赵王迁转向李牧:“我的大将军,你都听见了吧,他们全说不曾离开传旨。内侍全在这儿了,你可以将传旨之人找出。”
从内侍们一出来,李牧就在竭力辨认,但是不见传旨之人,赵王说过,他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就是没有向他传旨之人。
“怎么样,传旨的是哪个内侍?”赵王催问。
“大王,传旨者不在其中。”
“你就不要再行狡辩,行刺就是行刺。寡人一共二十名内侍,已是全数在此,快些招认了吧。”
“大王,臣一心为国忠心耿耿,怎会行刺大王?”
“本朝早有明令,见王议事不得携带武器,你可知晓。”
“为臣自然记得。”
“如有违犯,该当何罪。”
“这,”李牧停顿一下,“斩。”
“那你就领罪吧。”
“大王,臣实在是冤枉。”
“你带剑行刺,还口称冤枉,到阴曹地府去申冤吧。”赵王心一横,手一挥,“拉下去,斩。”
“慢!”李牧喊了一声。
“还想怎样?”
“大王,臣死不足惜。古语说得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可不是寡人要你死,而是你自己犯了死罪,你罪有应得。”
“臣已明白了,这是一个已设计好的圈套,臣是难逃一死了。只可惜臣不能再给秦兵迎头痛击了。可叹我赵国大军又要在强秦刀下多出无数冤魂,黎民百姓又要遭受秦国铁蹄的践踏。”
“不要假惺惺显忠心了,赵国没有你不见得就不能打败秦国,走你的黄泉路去吧。”赵王再次挥手,“拉出去。”
就这样,一代名将李牧,没有牺牲在对秦国的战场上,而是无谓地丧身在郭开的奸计和赵王的昏庸中。
甘泉宫又迎来一个彩霞鲜艳的黎明,秦王嬴政从花妹的床榻上坐起,花妹的玉臂一勾:“大王,天气尚早,再躺一会儿不迟。”
嬴政爱抚地摸了摸花妹的粉面:“你再睡会儿吧,寡人就不陪你了,作为一个有为的国王,我不能误了上朝。”
花妹依然在撒娇:“不嘛,大王,妾妃要您再陪一小会儿。”她又来扳嬴政的脖子。
嬴政不耐烦地移开她的手:“不要如此,寡人的正事要紧,今夜再来你的宫中留宿便了。”
窗下传来赵高的声音:“大王,有重大军情回禀。”
嬴政在花妹额头吻了一下:“寡人去了。”他匆匆穿好衣服,到门外见了赵高:“何事?”
“大王,邯郸传来喜讯,李牧已为赵王所杀。”
“好啊,这就扫清了攻赵的障碍。”嬴政传旨,“宣尉缭、李斯、王翦、昌平君等人立刻进宫。”
燕国的国都蓟城一派繁华景象,太子丹的府邸坐落在西城,宽大的庭院树木婆娑,掩映着别致的亭台楼阁。太子丹在花园的甬道上徜徉,他眉头紧锁,显然是满腹心事。他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韩国被秦灭亡的消息传来,他已是几夜未得安眠。事情是明摆着的,强秦的目标是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可是燕王喜却不以为然,今早上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朝堂上,太子丹向燕王禀报:“父王,强秦的兵马已达八十万,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国当竭尽国力加强武备。”
“你又是杞人忧天。”燕王喜不以为然,“燕国是个小国,不可开罪秦国,秦燕之间,还有一个强大的赵国存在,我们又何必担心。前不久,赵国大将李牧不是还大败了秦军吗?”
“儿臣正想向父王奏闻此事,昏庸的赵王竟然将一代名将李牧给斩首了,这样一来,赵国的覆灭便不可避免了。”
“赵国不还没亡吗?你又何苦急成这样!”
“父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赵国若亡,下一个便是我国,理应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好了,不要再喋喋不休。”燕王喜不愿再听。太子丹想到此处,不禁一阵阵不寒而栗。面对强秦的现实威胁,自己却是束手无策,他紧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管家近前通报:“殿下,秦国国使蔡泽求见。”
太子丹想秦国的国使在燕已有三年,和他交往频繁,便应声答道:“请他客厅相见。”
甘泉宫内,秦王嬴政环视一下到场的文武众臣,徐徐开言:“诸位爱卿想已知晓,赵将李牧已然为赵王所杀。”
尉缭明白秦王之意:“大王,平赵的时机成熟了。”
王翦忍不住站起身:“大王,臣愿带兵灭赵,以雪上次兵败之恨。”
“王老将军出征那是理所当然,只是此番征伐赵国,孤王是势在必得,务求一战成功。”
“如此说,大王是要出重兵?”昌平君问道。
尉缭沉吟一下:“大王,赵国疆域广大,兵力众多,以一役毕全功,如锯参天大树,恐难奏效,还需费些时日。”
“不!”嬴政很少暴露他的内心,“寡人在赵随先王为质多年,后又随母滞留赵国,遭尽白眼受尽欺凌,孤王早想出这口恶气,业已隐忍多年,如今寡人再不能忍受了。”
李斯也已明了嬴政的意图:“大王之意是要举全国之兵力,御驾亲征,一举荡平赵国。”
“李大人知寡人心也。”
尉缭仍有不同见解:“大王亲征似有不妥。”
“怎见得?”
“大王,李牧已死固然少了一个劲敌。但赵国树大根深,兵多将广,一旦战事不顺,双方胶着,大王亲征,不好下台。”
“孤王之意已决,哪怕此战延迟数月,寡人也决不班师。不灭赵国,誓不罢休。”嬴政表达了战斗到底的决心。
尉缭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请大王亲自点兵。”
嬴政当即决定:“大将王翦领兵十万为前锋,自井陉攻番吾、肥下,直指邯郸。大将蒙恬率军十万,由西而东攻取邯郸,不可急进,先造声势,使赵国君臣惶惶不可终日。大将蒙毅统兵十万,横扫赵国东部,阻断外来援军。寡人自领二十万大军殿后,以防赵军截断我三支大军的后路,同时相机对以上三路兵马作出增援,最后会师邯郸城下,一战攻取赵都。”
王翦等齐声答道:“遵旨。”
嬴政又说:“尉缭发布出征军令随寡人出征,昌平君留守监国,即日准备粮草辎重,七日后发兵。”
太子丹的客厅里,蔡泽拱手施礼:“殿下,鄙人在燕国三年,多承太子殿下关照,今将奉召回国,特向殿下辞行,并表示谢意。”
太子丹有些错愕:“怎么,说走就走?”
“明日一早动身。”
“国使在燕三载,你我感情甚笃,倏忽分离,多有不舍。”
“在下亦然。”蔡泽说,“殿下可随后赴秦,我想凭殿下与秦国先王子楚的旧交,我家大王定能热情款待。”
“只是,我与秦王并无交往,不知访秦是否唐突。”
“小人回国后,即当向秦王说明过去,以及殿下对我的深情,对秦国国使的照应,就是对秦国的感情。小人现在即代表秦国正式相邀,殿下是燕国举足轻重的太子,大王他不会慢待的。”
“好,”太子丹决定去秦国走一遭,摸摸嬴政的底,便慨然允诺,“国使盛情难却,我当尽早成行。”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9年),秦国五十万大军开始伐赵,消息传到邯郸,赵王迁和满朝上下全都惊慌失措。赵王急召郭开问计:“丞相,秦国五十万大军,更兼嬴政御驾亲征,这该如何是好。”
“大王莫慌,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点将派兵拒敌就是。”
“李牧已死,该点何人为将。”赵王说,“也只能是司马尚了。”
“大王,用他不妥。”
“为何?”
“司马尚与李牧曾共同领兵,对李牧颇为敬仰,再给他兵权,万一同李牧的旧部勾结,可就大事坏矣。”
“依丞相之见,何人可领兵挂帅?”
“大王,统兵之人尽可挑选,颜聚、赵葱可为正副统帅。”
“就依丞相,快快点兵出征吧。”
于是,大将赵葱统领十万大军开赴井陉前线。这十万精锐,俱是马军,当年李牧就靠这些部下打得匈奴望风逃窜。赵葱为了抢在秦军之前抢占肥下和番吾之间的军都山,以便布阵堵住秦军的去路,命令部下连夜赶路。二更时分,队伍到了两岔口,马军统领孙提前来求见赵葱:“副帅,将士们赶路甚急,多有疲劳,当休息片刻。”
“不可,”赵葱反对,“据报,秦军也在向军都山急进,我军一定要赶在秦军的前面。”
“副帅,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之后行军速度会加快,再强行前进,将士们多有怨言,只恐激起变故。”
听了这话,赵葱不敢再坚持了,因为他明白这是李牧的旧部,这些下层将士对李牧遇害大多心存不满,若是过于相强,也怕发生变乱,便勉强同意:“孙将军,且休息一刻钟吧,之后立即动身。”
“遵令。”孙提转身离去。
孙提的部下全在等候,见他归来都上前询问:“将军,怎么样?”
“副帅总算答应休息一刻钟,”孙提将几员部将召到身边,“这时间应该是足够了。”
“将军,我们立即分头回营部署动员,相信会一呼百应的。”
有人问:“将军,我们离开后去往何处?”
“我想,代州是李牧将军长久驻扎之地,那里的百姓也怀念我们,莫如把队伍拉到代州,也好防备匈奴的入侵。”
“对,就去代州。”部将们达成了一致,纷纷返回本营。他们对部下说:“弟兄们,我们的李牧将军对国家忠心耿耿,大败秦军,使其折损十二万人,这样的大功,竟遭昏王陷害,我们不再给昏王卖命,去往代州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