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入云深处亦沾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贴
《薰香历史》
薰香,追根溯源,本是一种古老的治疗及美容方法,从古埃及艳后用玫瑰铺满寝宫,到我国唐代杨贵妃用鲜花浸泡沐浴,都可窥见一斑。现代的薰香,除了美容及嗅觉功用外,又增加了治疗心疾、强身健体的功效。在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又因神奇的净化空气之功效成为人们的新宠。
远在我国盛唐“贞观之治”时,长安成了世界科技中心。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享受,琴、棋、书、画成为时尚,吃的文化、酒的文化、茶的文化,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薰香也成了艺术。当时公认焚香“极品”为佳楠;次为沉香,沉香又分为四等,即沉水香、栈香、黄熟香、马蹄香;再次为檀香等,可见当时评香水平之高超。现在薰香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国外的一些薰香产品也陆续进入了中国的市场。
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够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写警幻“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很古以来,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焚香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拾遗记》说,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贡“荃芜之香”。不过,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是兰蕙一类的香草。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交通。由于武帝好道,南方诸郡纷纷贡献珍奇,香料也就传入中原,不再焚烧草香。
香料品种很多。最名贵的香料是沉香,除了我国岭南一带出产外,当时真腊(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产。后来又有了檀香、鸡舌香、龙脑香等品种。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汉武帝迎接西王母时,曾经燔烧“百和之香”。这些虽属神话传说,但也证实当时已经焚烧香料了。魏晋以来,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会上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权之前,曾经“禁家内不得薰香”,以示简朴;还曾经赠送诸葛亮“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临终时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焚香与品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场合下,古人是把香料制成饼块,放在特制的香炉内焚烧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描写说:“贾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最早的香炉叫“博山香炉”,传说是西王母送给汉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盘,贮存热水,使润气蒸香,象征海的回环,上面的炉盖如山,香烟从盖里出来,宛如山腾岚气,呈现出一种山海之象,这种香炉,后来又被叫做“宝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贾宝玉题有一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描绘的就是宝鼎炉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有用银叶或者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难怪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使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了。
今天人们薰香,其实也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去美容院。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各种香料随处可以购买到,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在家居休闲时薰香。而且,除了香料薰香之外,一些盆栽鲜花,也完全可以摆放室内,或者工作场所,起到自然香薰之效。
`
《银薰球》
一种银制球形薰香器。球中心有燃香的香盂,由两个持平环支起,安装时使通过盂身的轴与内外两环的轴互相垂直并交于一点。在香盂本身重量的作用下,盂体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无论薰球怎样滚动,香火总不会倾洒,它的作用原理与现代航空陀螺仪的三自由度万向支架相同。据《西京杂记》说,西汉末年长安巧工丁缓制作出“卧褥香炉”,其制“设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可见它的构造与薰球相似。不过在汉代文物中未见实例,不能证明此时是否有此物,但这种结构的出现不应晚于《西京杂记》成书之东晋、南朝时。银薰球已发现者皆为唐物。1963年在陕西西安沙坡村,1965年在西安三兆村,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均曾出土。其中何家村出土者直径4.5厘米,最小。法门寺出土的两件薰球中有一件直径12.8厘米,最大。一般的直径则为5厘米左右。银薰球的外壳皆自中部分为两半,一侧用活轴连接,另一侧上下缘分别装有小钩和钮,两半可开合、扣紧。球顶装银链、银钩。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北宋汴梁贵族妇女乘坐犊车时,“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唐代薰球的使用方式大约也是悬挂在犊车之旁或床帐之间。只有象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不装链、不能悬挂的那类香球,才可置于被褥当中。而特小的香球还可能在酒筵上行“抛打令”时使用,如白居易诗所云:“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冥音录》云:“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
唐代银薰球的外壳皆有镂空的花纹,既起装饰作用又便于香烟逸散。花纹多以卷草、禽果为题材,柔枝劲蔓,簇结缠绕,布满器表,而瑞鸟嘉果穿插点缀其间,显得玲珑剔透,富于变化。有些银薰球部分花纹鎏金,更加璀璨夺目。中国古代薰香器的种类虽多,但集构造之灵巧、装饰之优美与质地之贵重于一体者,很少能有超过唐代银薰球的。
转贴
《薰香历史》
薰香,追根溯源,本是一种古老的治疗及美容方法,从古埃及艳后用玫瑰铺满寝宫,到我国唐代杨贵妃用鲜花浸泡沐浴,都可窥见一斑。现代的薰香,除了美容及嗅觉功用外,又增加了治疗心疾、强身健体的功效。在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又因神奇的净化空气之功效成为人们的新宠。
远在我国盛唐“贞观之治”时,长安成了世界科技中心。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享受,琴、棋、书、画成为时尚,吃的文化、酒的文化、茶的文化,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薰香也成了艺术。当时公认焚香“极品”为佳楠;次为沉香,沉香又分为四等,即沉水香、栈香、黄熟香、马蹄香;再次为檀香等,可见当时评香水平之高超。现在薰香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国外的一些薰香产品也陆续进入了中国的市场。
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够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写警幻“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很古以来,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焚香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拾遗记》说,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贡“荃芜之香”。不过,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是兰蕙一类的香草。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交通。由于武帝好道,南方诸郡纷纷贡献珍奇,香料也就传入中原,不再焚烧草香。
香料品种很多。最名贵的香料是沉香,除了我国岭南一带出产外,当时真腊(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产。后来又有了檀香、鸡舌香、龙脑香等品种。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汉武帝迎接西王母时,曾经燔烧“百和之香”。这些虽属神话传说,但也证实当时已经焚烧香料了。魏晋以来,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会上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权之前,曾经“禁家内不得薰香”,以示简朴;还曾经赠送诸葛亮“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临终时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焚香与品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场合下,古人是把香料制成饼块,放在特制的香炉内焚烧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描写说:“贾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最早的香炉叫“博山香炉”,传说是西王母送给汉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盘,贮存热水,使润气蒸香,象征海的回环,上面的炉盖如山,香烟从盖里出来,宛如山腾岚气,呈现出一种山海之象,这种香炉,后来又被叫做“宝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贾宝玉题有一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描绘的就是宝鼎炉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有用银叶或者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难怪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使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了。
今天人们薰香,其实也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去美容院。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各种香料随处可以购买到,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在家居休闲时薰香。而且,除了香料薰香之外,一些盆栽鲜花,也完全可以摆放室内,或者工作场所,起到自然香薰之效。
`
《银薰球》
一种银制球形薰香器。球中心有燃香的香盂,由两个持平环支起,安装时使通过盂身的轴与内外两环的轴互相垂直并交于一点。在香盂本身重量的作用下,盂体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无论薰球怎样滚动,香火总不会倾洒,它的作用原理与现代航空陀螺仪的三自由度万向支架相同。据《西京杂记》说,西汉末年长安巧工丁缓制作出“卧褥香炉”,其制“设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可见它的构造与薰球相似。不过在汉代文物中未见实例,不能证明此时是否有此物,但这种结构的出现不应晚于《西京杂记》成书之东晋、南朝时。银薰球已发现者皆为唐物。1963年在陕西西安沙坡村,1965年在西安三兆村,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均曾出土。其中何家村出土者直径4.5厘米,最小。法门寺出土的两件薰球中有一件直径12.8厘米,最大。一般的直径则为5厘米左右。银薰球的外壳皆自中部分为两半,一侧用活轴连接,另一侧上下缘分别装有小钩和钮,两半可开合、扣紧。球顶装银链、银钩。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北宋汴梁贵族妇女乘坐犊车时,“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唐代薰球的使用方式大约也是悬挂在犊车之旁或床帐之间。只有象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不装链、不能悬挂的那类香球,才可置于被褥当中。而特小的香球还可能在酒筵上行“抛打令”时使用,如白居易诗所云:“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冥音录》云:“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
唐代银薰球的外壳皆有镂空的花纹,既起装饰作用又便于香烟逸散。花纹多以卷草、禽果为题材,柔枝劲蔓,簇结缠绕,布满器表,而瑞鸟嘉果穿插点缀其间,显得玲珑剔透,富于变化。有些银薰球部分花纹鎏金,更加璀璨夺目。中国古代薰香器的种类虽多,但集构造之灵巧、装饰之优美与质地之贵重于一体者,很少能有超过唐代银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