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东出潼关 (1/2)
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17章 东出潼关
桓熙坐在颠簸的马车里,双手还在不住地把玩着韩嫣身上的柔软之处,但思绪早已飞远。
随着他在北方攻城略地,占据关陇为基业,桓家的势力今非昔比。
但也正因如此,建康朝廷越发能够感受到桓氏所带来的威胁,他们也会竭尽所能的给桓家拖后腿。
最关键的问题是,由于司马氏对士族的妥协,也为他们赢得了江南士族的支持。
除了桓氏的亲信将佐,没有士人愿意见到改朝换代。
这也是为何在原时空中,桓温晚年,分明已经陆续控制了江州、徐州、豫州,同时兼任扬州牧,将朝廷置于自己的掌中,却还是有许多士人站出来对抗桓温,硬生生将他拖死。
收回思绪,桓熙这才发现,在自己的揉捏之下,韩嫣早已动情。
一时间,车厢摇晃得更厉害了。
长安距离潼关三百余里,两万步骑沿着官道行军,两侧粟穗金黄,不时有在地里忙碌的农夫停下手上的活,看向这一支东出的军队。
“又要打仗了。”
一名老农感慨道。
旁边之人正是他的儿子,其子笑道:
“打就打吧,反正对我们也没影响。”
桓熙此战并没有大量征召民夫,毕竟现在正是秋收,关系到一年的收成,除了本就不事生产的战兵,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抽身。
实际上,桓熙此行,只带了五天的粮食,长安距离潼关三百里,五天时间足够他抵达。
而潼关城内,早已暗中囤积二万步骑十五日所需。
桓熙由潼关东出,只会携带十五天的粮食,一来是秋税还没有来得及入库,财政确实不富裕。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桓熙将会采用就食于敌的策略。
这一次出兵,不可能像他当初北伐关中一样,对待百姓温情脉脉。
班固在《汉书·元帝纪》中就曾指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桓熙并没有太多时间逐一说服民众迁入关中,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强制将他们迁走。
至于百姓因此生出怨言,倒也无妨,等回到了关中,为他们分配好田亩、屋宅,让这些被强迁来的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此番东出,不得已要抢收他们的粮食,桓熙自然也会在将他们迁往关中后,养到明年秋收。
潼关守将杜郁早早得到信使通报行程,站在西面城楼上眺望,远远地,见禁沟方向灰尘四起,他知道,必然是大军已至。
杜郁快步走下城楼,出城相迎。
作为关中士族之一的京兆杜氏,如今完全依附于桓熙。
在他们彼此适应的磨合之中,也曾有过不愉快,比如王猛曾经整顿吏治,敲打士族。
但这是王猛与士人之间的冲突,明明知道幕后主使是桓熙,但在桓熙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手段之下,也不敢有所怨言。
而在经过王猛的敲打之后,关陇士族如今也老实了许多。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在的他们,不像隋唐时期的关陇勋贵那样强势,而桓熙在关中深得人心,也实在没有叛乱的群众基矗
此前桓熙出兵西套平原之时,有西域胡人刘康在渭北谎称是前赵皇帝刘曜之子,想要蛊惑民众,借机生事。
不曾想,却被当地百姓扭送到了官府,最终被押往长安,处以极刑。
在经历过多年的动乱之后,关陇百姓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
实际上,桓熙与关陇士族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毕竟分田、释放隐户等等,这些政策早在桓熙夺取关陇之初,就已经确定。
桓熙只不过因为张琚构陷王猛,而杀他一人,不足以影响他与关陇士族的良好关系。
杜郁策马来到马车前,下马拜道:
“末将杜郁,拜见主公。”
桓熙掀开车帘,问候道:
“杜将军请起,许久不见,不知将军别来无恙?”
杜郁起身回道:
“有劳主公挂念,末将一切都好,只是遗憾至今无缘得见世子。”
桓熙笑道:
“会有机会的,将军之弟杜胄,当日就曾亲手抱过阿满。”
说着,桓熙走下马车,要来一匹坐骑,二人骑在马背上说着话,身后的大军跟随在后,朝潼关进发。
桓熙问道:
“不知目前弘农的情况是否有了变化?”
杜郁回答道:
“并未发生改变,张遇主要还是在防备谢尚,并未在弘农驻扎太多兵马。”
这也是栖身于四战之地的无奈,尽管张遇向苻健称臣,解除了来自北面的威胁,但他所需要防御的方向实在太多。
无论是关西的桓熙,还是荆州的桓温,或者是东晋豫州的谢尚,以及东部那些中原的割据军阀们,都是张遇所需要防范的对象。
他哪有那么多的兵马。
现阶段来说,张遇防备的重点是年初才与他发生过冲突的谢尚。
而非只是在长安口嗨,自称其父的桓熙。
当然,相应的,弘农郡虽然没有重兵把守,但同样也不会留下太多的百姓,仅有八千余户,大部分都分布在弘农郡城周边。
桓熙听了杜郁的回答,微微颔首。
他又问及粮食与军械库存,这些杜郁早就奉命为桓熙准备妥当。
当天,军队在潼关西侧扎营,稍作休整,准备明日一早,兵发弘农。
弘农郡下辖六县,即弘农、宜阳、湖县、黾池、陕县、华阴,包括潼关在内,原本也在弘农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之所以有这样的划分,是因为无论西晋,还是后赵,都立国于关东,自然不会将潼关划归雍州。
当初桓熙抢占潼关,自然也将潼关以西的华阴县纳入了自己的管辖之内。
夜间,桓熙将邓遐、杨安唤来,先对邓遐道:
“邓将军,我许你三千骑兵,明日一早,你率军绕过弘农,趁守军没有防备,袭取魏关,为我打通道路。”
魏关,即是函古关。
自先秦以来,随着黄河内切,先后有过三座函谷关。
>
第117章 东出潼关
桓熙坐在颠簸的马车里,双手还在不住地把玩着韩嫣身上的柔软之处,但思绪早已飞远。
随着他在北方攻城略地,占据关陇为基业,桓家的势力今非昔比。
但也正因如此,建康朝廷越发能够感受到桓氏所带来的威胁,他们也会竭尽所能的给桓家拖后腿。
最关键的问题是,由于司马氏对士族的妥协,也为他们赢得了江南士族的支持。
除了桓氏的亲信将佐,没有士人愿意见到改朝换代。
这也是为何在原时空中,桓温晚年,分明已经陆续控制了江州、徐州、豫州,同时兼任扬州牧,将朝廷置于自己的掌中,却还是有许多士人站出来对抗桓温,硬生生将他拖死。
收回思绪,桓熙这才发现,在自己的揉捏之下,韩嫣早已动情。
一时间,车厢摇晃得更厉害了。
长安距离潼关三百余里,两万步骑沿着官道行军,两侧粟穗金黄,不时有在地里忙碌的农夫停下手上的活,看向这一支东出的军队。
“又要打仗了。”
一名老农感慨道。
旁边之人正是他的儿子,其子笑道:
“打就打吧,反正对我们也没影响。”
桓熙此战并没有大量征召民夫,毕竟现在正是秋收,关系到一年的收成,除了本就不事生产的战兵,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抽身。
实际上,桓熙此行,只带了五天的粮食,长安距离潼关三百里,五天时间足够他抵达。
而潼关城内,早已暗中囤积二万步骑十五日所需。
桓熙由潼关东出,只会携带十五天的粮食,一来是秋税还没有来得及入库,财政确实不富裕。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桓熙将会采用就食于敌的策略。
这一次出兵,不可能像他当初北伐关中一样,对待百姓温情脉脉。
班固在《汉书·元帝纪》中就曾指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桓熙并没有太多时间逐一说服民众迁入关中,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强制将他们迁走。
至于百姓因此生出怨言,倒也无妨,等回到了关中,为他们分配好田亩、屋宅,让这些被强迁来的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此番东出,不得已要抢收他们的粮食,桓熙自然也会在将他们迁往关中后,养到明年秋收。
潼关守将杜郁早早得到信使通报行程,站在西面城楼上眺望,远远地,见禁沟方向灰尘四起,他知道,必然是大军已至。
杜郁快步走下城楼,出城相迎。
作为关中士族之一的京兆杜氏,如今完全依附于桓熙。
在他们彼此适应的磨合之中,也曾有过不愉快,比如王猛曾经整顿吏治,敲打士族。
但这是王猛与士人之间的冲突,明明知道幕后主使是桓熙,但在桓熙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手段之下,也不敢有所怨言。
而在经过王猛的敲打之后,关陇士族如今也老实了许多。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在的他们,不像隋唐时期的关陇勋贵那样强势,而桓熙在关中深得人心,也实在没有叛乱的群众基矗
此前桓熙出兵西套平原之时,有西域胡人刘康在渭北谎称是前赵皇帝刘曜之子,想要蛊惑民众,借机生事。
不曾想,却被当地百姓扭送到了官府,最终被押往长安,处以极刑。
在经历过多年的动乱之后,关陇百姓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
实际上,桓熙与关陇士族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毕竟分田、释放隐户等等,这些政策早在桓熙夺取关陇之初,就已经确定。
桓熙只不过因为张琚构陷王猛,而杀他一人,不足以影响他与关陇士族的良好关系。
杜郁策马来到马车前,下马拜道:
“末将杜郁,拜见主公。”
桓熙掀开车帘,问候道:
“杜将军请起,许久不见,不知将军别来无恙?”
杜郁起身回道:
“有劳主公挂念,末将一切都好,只是遗憾至今无缘得见世子。”
桓熙笑道:
“会有机会的,将军之弟杜胄,当日就曾亲手抱过阿满。”
说着,桓熙走下马车,要来一匹坐骑,二人骑在马背上说着话,身后的大军跟随在后,朝潼关进发。
桓熙问道:
“不知目前弘农的情况是否有了变化?”
杜郁回答道:
“并未发生改变,张遇主要还是在防备谢尚,并未在弘农驻扎太多兵马。”
这也是栖身于四战之地的无奈,尽管张遇向苻健称臣,解除了来自北面的威胁,但他所需要防御的方向实在太多。
无论是关西的桓熙,还是荆州的桓温,或者是东晋豫州的谢尚,以及东部那些中原的割据军阀们,都是张遇所需要防范的对象。
他哪有那么多的兵马。
现阶段来说,张遇防备的重点是年初才与他发生过冲突的谢尚。
而非只是在长安口嗨,自称其父的桓熙。
当然,相应的,弘农郡虽然没有重兵把守,但同样也不会留下太多的百姓,仅有八千余户,大部分都分布在弘农郡城周边。
桓熙听了杜郁的回答,微微颔首。
他又问及粮食与军械库存,这些杜郁早就奉命为桓熙准备妥当。
当天,军队在潼关西侧扎营,稍作休整,准备明日一早,兵发弘农。
弘农郡下辖六县,即弘农、宜阳、湖县、黾池、陕县、华阴,包括潼关在内,原本也在弘农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之所以有这样的划分,是因为无论西晋,还是后赵,都立国于关东,自然不会将潼关划归雍州。
当初桓熙抢占潼关,自然也将潼关以西的华阴县纳入了自己的管辖之内。
夜间,桓熙将邓遐、杨安唤来,先对邓遐道:
“邓将军,我许你三千骑兵,明日一早,你率军绕过弘农,趁守军没有防备,袭取魏关,为我打通道路。”
魏关,即是函古关。
自先秦以来,随着黄河内切,先后有过三座函谷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