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的吃法吧!
那时的大葱只是配角,非必选项,可卷的还有一些其他菜,以大荤为佳。
想到大荤,唐植桐决定再从“工地领导”那“预支”点肉,家里这个月的肉票已全部买成了腊肉,那个耐存储,留着慢慢吃。
唐植桐休息了一会,替下张桂芳,和小王同学围着石磨转起了圈圈,这一转就是半个多点,直到盆中空空如也。
此时还不算结束,得先把磨盘中的面糊刮到下方的大盆里,然后一边推动石磨一边从磨眼里往里慢慢倒水,将磨臼中剩余的粮食冲洗出来。 待以上都完成后,还得抬起上盘,用清水将磨臼冲洗干净,垫上木楔,使其风干。
至此,推磨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要将接出来的面糊和水搅拌均匀,盖上盖帘,静置发酵一晚,为上鏊子加工做准备。
第二天,张桂芳起了个大早,拎出好久没用的鏊子、篪子和油搭子,在正房与围墙的夹缝里准备摊煎饼。
为了这次摊煎饼,张桂芳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前阵子芒种,小麦收割,张桂芳专门往东跑了好几里地,就为了跟农户买点麦秆。
摊煎饼不仅需要专用的工具,对火候也有要求,火太大不行,火小了也不行,麦秆、玉米秸秆才是理想的燃烧材料,然而东边在十年前开始大建设,成为工业用地,农用地一再东移,想买点合适的燃料变难了,所以家里摊煎饼的工具才收起来,转而做窝头、馒头吃。
家里的这口鏊子还是唐奶奶传下来的,比唐植桐年龄都大,去年若不是唐植桐提前备下了废铁,估计这玩意就“做贡献”了。
篪子,有的地方也叫劈子、耙子,绝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用来把舀在鏊子上的面糊均匀摊开。
油搭子,有的地方叫油擦子,是用多层布缝制成黑板擦形状的东西,上面渗着食用油,用来擦鏊子,防止煎饼与鏊子粘连以便揭龋
张桂芳摊煎饼的技能是跟婆婆学的,早年前唐家曾一度以煎饼为主食,所以她的技术很好。
等唐植桐和王静文起床的时候,张桂芳已经快将煎饼摊完了。
凤珍对煎饼有印象,小时候她咬不动,张桂芳就把煎饼泡软了再给闺女吃,食用泡煎饼容易反酸,她对这玩意没好印象。
凤芝则是一脸新奇,她出生晚,基本没吃过。
唐植桐洗了把脸,急匆匆的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手里已经多了几块精挑细选的白薯,细长条状。
“妈,一会摊完把白薯煨上吧。”唐植桐将手里的地瓜放在张桂芳旁边。
“哪来的?”张桂芳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一边问道。
麦秆火力适中,但灰烬容易受空气影响上扬,张桂芳为避免把头发弄脏,特意包了块头巾,这也是早年间养成的习惯。
“朋友在地窖里存的,离咱家不远,我过去要了两块。”唐植桐编瞎话,自己能搞到食物的事得让家人慢慢接受,为今后几年打基矗
“那你可得给人家还礼。”张桂芳没拒绝,儿子从小就好这一口,不过那时候大多是春冬季节,容易能买到白薯。
“您放心吧,忘不了。”用摊煎饼的灰烬煨熟,味道那叫一个地道!唐植桐想跟小王同学和妹妹们分享自己童年为数不多的乐趣。
煎饼摊好,还不算完,得趁热乎尽快叠起来,然后从中间一刀切为两段,储存在木箱子或纸箱子中,防止水分过快蒸发。
至此,一整套摊煎饼的流程才算结束。
操作繁琐,加上种种外部条件限制,所以唐家才会好几年没有做这个。
(本章完)
一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的吃法吧!
那时的大葱只是配角,非必选项,可卷的还有一些其他菜,以大荤为佳。
想到大荤,唐植桐决定再从“工地领导”那“预支”点肉,家里这个月的肉票已全部买成了腊肉,那个耐存储,留着慢慢吃。
唐植桐休息了一会,替下张桂芳,和小王同学围着石磨转起了圈圈,这一转就是半个多点,直到盆中空空如也。
此时还不算结束,得先把磨盘中的面糊刮到下方的大盆里,然后一边推动石磨一边从磨眼里往里慢慢倒水,将磨臼中剩余的粮食冲洗出来。 待以上都完成后,还得抬起上盘,用清水将磨臼冲洗干净,垫上木楔,使其风干。
至此,推磨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要将接出来的面糊和水搅拌均匀,盖上盖帘,静置发酵一晚,为上鏊子加工做准备。
第二天,张桂芳起了个大早,拎出好久没用的鏊子、篪子和油搭子,在正房与围墙的夹缝里准备摊煎饼。
为了这次摊煎饼,张桂芳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前阵子芒种,小麦收割,张桂芳专门往东跑了好几里地,就为了跟农户买点麦秆。
摊煎饼不仅需要专用的工具,对火候也有要求,火太大不行,火小了也不行,麦秆、玉米秸秆才是理想的燃烧材料,然而东边在十年前开始大建设,成为工业用地,农用地一再东移,想买点合适的燃料变难了,所以家里摊煎饼的工具才收起来,转而做窝头、馒头吃。
家里的这口鏊子还是唐奶奶传下来的,比唐植桐年龄都大,去年若不是唐植桐提前备下了废铁,估计这玩意就“做贡献”了。
篪子,有的地方也叫劈子、耙子,绝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用来把舀在鏊子上的面糊均匀摊开。
油搭子,有的地方叫油擦子,是用多层布缝制成黑板擦形状的东西,上面渗着食用油,用来擦鏊子,防止煎饼与鏊子粘连以便揭龋
张桂芳摊煎饼的技能是跟婆婆学的,早年前唐家曾一度以煎饼为主食,所以她的技术很好。
等唐植桐和王静文起床的时候,张桂芳已经快将煎饼摊完了。
凤珍对煎饼有印象,小时候她咬不动,张桂芳就把煎饼泡软了再给闺女吃,食用泡煎饼容易反酸,她对这玩意没好印象。
凤芝则是一脸新奇,她出生晚,基本没吃过。
唐植桐洗了把脸,急匆匆的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手里已经多了几块精挑细选的白薯,细长条状。
“妈,一会摊完把白薯煨上吧。”唐植桐将手里的地瓜放在张桂芳旁边。
“哪来的?”张桂芳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一边问道。
麦秆火力适中,但灰烬容易受空气影响上扬,张桂芳为避免把头发弄脏,特意包了块头巾,这也是早年间养成的习惯。
“朋友在地窖里存的,离咱家不远,我过去要了两块。”唐植桐编瞎话,自己能搞到食物的事得让家人慢慢接受,为今后几年打基矗
“那你可得给人家还礼。”张桂芳没拒绝,儿子从小就好这一口,不过那时候大多是春冬季节,容易能买到白薯。
“您放心吧,忘不了。”用摊煎饼的灰烬煨熟,味道那叫一个地道!唐植桐想跟小王同学和妹妹们分享自己童年为数不多的乐趣。
煎饼摊好,还不算完,得趁热乎尽快叠起来,然后从中间一刀切为两段,储存在木箱子或纸箱子中,防止水分过快蒸发。
至此,一整套摊煎饼的流程才算结束。
操作繁琐,加上种种外部条件限制,所以唐家才会好几年没有做这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