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百年太学,气势恢宏。
虽然洛阳太学从东汉末年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但学校的历史底蕴还摆在那里,又有六年前晋朝第一巨富石崇的强势注资,经过六年不断的修葺完善,如今的洛阳太学最起码在派头上是不输给国子学的。事实上,洛阳太学的规模一直都要比国子学大些,哪怕是在落寞了的晋朝,也因为要招收的六品以下官员子弟众多,而扩建了不少校舍。
洛阳太学位于辟雍之北,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辟雍是什么?
辟雍就是皇帝专门为皇子(以及与皇帝同姓的堂亲)设立的教育学宫。始自西汉,因学宫四周有水,就像是璧环一样而得名。辟雍学宫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大体上分为五个主建筑,南边叫“成均”、北边叫“上庠”,东边叫“东序”,西边叫“瞽宗”,最中心的才叫“辟雍”。想也知道,辟雍才是重中之重,是真正以供龙子学习的地方,所以,虽然有五个名字,但还是以辟雍作为了统称。
其实几乎所有皇室子弟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辟雍里度过的。只不过皇孙、皇弟、王爷之子以及更远的堂亲子弟,都只能在成均、上庠等四学里听课,唯有皇子能独享辟雍。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好比晋惠帝当年亲自下旨,让楚王世子与皇子一同学习,楚王世子便是唯一以王爷的身份就读于辟雍的非皇子人士。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当楚王世子仅在辟雍学了两年,就转学洛阳太时,大家会觉得那般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室,其实一直都很重视教育。最著名的“爱新觉罗.教导主任.玄烨”康熙爷就不用说了,那是个给儿子一年只肯放五天假的虎爸,太可怕了。
汉魏也不遑多让。
不仅是皇子,所有带着皇姓的贵族子弟都要来这么一遭。从十岁开始,就要“出就外傅”,过上寄宿制的贵族学习生活。十岁到十五岁是“小学”,十五岁到弱冠是“大学”,学科种类繁多,基础的文化课就不说了,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很多,从礼仪、音乐、舞蹈再到“骑马、射箭、驾车”,甚至包括……性教育,虽然不管学的怎么样都能毕业,但也还是很辛苦的。
更不用说,辟雍还有个皇帝一年来一次的讲学的传统,说是讲学,其实就和校长冷不丁出现在教室后面那扇窗的性质差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突击检查,变态到可怕。
晋武帝时期大概是最轻松的,那会儿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关注焦点在于南征北战,皇子王爷们早早的上了战场领兵打仗,不算特别重视教育。也因此……促成了八王之乱这等特殊时期“空有兵权,没有脑子”的王爷们。
晋惠帝更是特殊中的特殊,晋武帝当时还在位,大概心里也清楚自己儿子脑子有问题,所以干脆就没让晋惠帝去辟雍上学,毕竟太子有自己的教育班底,三太三少,足够了。
后来晋惠帝登基,他对着这个就更加一无所知了,他连宫学五学识是哪五学都不知道。幸好他懂得放权,将教育的事情交给了嵇绍、卫恒、王济等人。王济之前一直很想当洛阳太学的校长,可惜谢安这个校长做的有声有色,晋惠帝觉得他不能抢了别人的工作给自己姑父,为了表达歉意,他就安排王济这个驸马当了辟雍的校长。
卫恒和嵇绍是副校长。但嵇绍更多的还是要陪着晋惠帝,没有多少时间关注辟雍的事情。
卫恒是个书法家,虽然也当过太子的老师,但他其实更多的是个理论家,对于皇室子弟的教育并不懂,后来和大舅哥王济一合计,干脆就照搬了自家教育孩子的规章制度——六岁开蒙拜师,十二岁送“大学”,除了生病,寒暑不缀。
如今还留在京师的皇子、世子都被鞭策的哭爹喊娘。
有些卫恒和王济觉得卫璪、卫玠看一遍就会的东西,这些皇子学十天都记不住,王济就会用“你们都是辣鸡”的眼神看他们。简直是精神折磨。
楚王世子和卫玠说老实话:“我从辟雍离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王将军太可怕。”
楚王世子再怎么成熟,也还是个孩子,他知道他要努力学习,振兴封地,但他也受不住那般高压的学习。但是偏偏校长是王济,王济是驸马,是所有皇亲的长辈,从尊重长辈的角度都不能惹,最主要的是,也惹不起……王济可比他们会玩。
至今,楚王世子在去太学的时候,路过辟雍都有点腿软。
“辛苦你了。”卫玠不算特别真心的安慰了一下楚王世子,因为在他看来,他二舅一点都不可怕啊,爱笑、会玩,还随身装着糖果,除了总爱说他是他的妹子以外,近乎完人!
对此,楚王世子其实也是值得的,所以,他有点同情司马顼。
是的,同情司马顼。这位皇子殿下也快入辟雍学习了,而他长在卫玠身边,深受卫玠影响,对王济一种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将来入了辟雍面对强烈的落差,想想就很惨。一想到自己经历过悲惨事别人也要经历一遍,甚至更惨,楚王世子就忍不住的开心。——人类劣根性啊劣根性。
过了辟雍,就是洛阳太学了,最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洛阳太学门前的标志性石碑建筑。
那碑高一丈许,广四尺,一共有四十六枚,始建于汉灵帝时期,由当时的名儒蔡邕、马日磾等书写刊刻,记录了包括《尚书》、《周易》、《春秋》等在内的春秋名著。石经的名字换了好几个,但内容还是这些内容,最早叫熹平石经,如今叫正始石经。嵇绍等人最近在忙着要时换时新,弄出个永熙石经,结合古迹,增添当代新的书法。
卫玠被晋惠帝钦点着也写了一段,还没有被能工巧匠开始拓印,因为哪怕是卫老爷子、卫父那样的大书法家,都写写换换了好几次,总觉得不... -->>
百年太学,气势恢宏。
虽然洛阳太学从东汉末年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但学校的历史底蕴还摆在那里,又有六年前晋朝第一巨富石崇的强势注资,经过六年不断的修葺完善,如今的洛阳太学最起码在派头上是不输给国子学的。事实上,洛阳太学的规模一直都要比国子学大些,哪怕是在落寞了的晋朝,也因为要招收的六品以下官员子弟众多,而扩建了不少校舍。
洛阳太学位于辟雍之北,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辟雍是什么?
辟雍就是皇帝专门为皇子(以及与皇帝同姓的堂亲)设立的教育学宫。始自西汉,因学宫四周有水,就像是璧环一样而得名。辟雍学宫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大体上分为五个主建筑,南边叫“成均”、北边叫“上庠”,东边叫“东序”,西边叫“瞽宗”,最中心的才叫“辟雍”。想也知道,辟雍才是重中之重,是真正以供龙子学习的地方,所以,虽然有五个名字,但还是以辟雍作为了统称。
其实几乎所有皇室子弟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辟雍里度过的。只不过皇孙、皇弟、王爷之子以及更远的堂亲子弟,都只能在成均、上庠等四学里听课,唯有皇子能独享辟雍。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好比晋惠帝当年亲自下旨,让楚王世子与皇子一同学习,楚王世子便是唯一以王爷的身份就读于辟雍的非皇子人士。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当楚王世子仅在辟雍学了两年,就转学洛阳太时,大家会觉得那般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室,其实一直都很重视教育。最著名的“爱新觉罗.教导主任.玄烨”康熙爷就不用说了,那是个给儿子一年只肯放五天假的虎爸,太可怕了。
汉魏也不遑多让。
不仅是皇子,所有带着皇姓的贵族子弟都要来这么一遭。从十岁开始,就要“出就外傅”,过上寄宿制的贵族学习生活。十岁到十五岁是“小学”,十五岁到弱冠是“大学”,学科种类繁多,基础的文化课就不说了,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很多,从礼仪、音乐、舞蹈再到“骑马、射箭、驾车”,甚至包括……性教育,虽然不管学的怎么样都能毕业,但也还是很辛苦的。
更不用说,辟雍还有个皇帝一年来一次的讲学的传统,说是讲学,其实就和校长冷不丁出现在教室后面那扇窗的性质差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突击检查,变态到可怕。
晋武帝时期大概是最轻松的,那会儿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关注焦点在于南征北战,皇子王爷们早早的上了战场领兵打仗,不算特别重视教育。也因此……促成了八王之乱这等特殊时期“空有兵权,没有脑子”的王爷们。
晋惠帝更是特殊中的特殊,晋武帝当时还在位,大概心里也清楚自己儿子脑子有问题,所以干脆就没让晋惠帝去辟雍上学,毕竟太子有自己的教育班底,三太三少,足够了。
后来晋惠帝登基,他对着这个就更加一无所知了,他连宫学五学识是哪五学都不知道。幸好他懂得放权,将教育的事情交给了嵇绍、卫恒、王济等人。王济之前一直很想当洛阳太学的校长,可惜谢安这个校长做的有声有色,晋惠帝觉得他不能抢了别人的工作给自己姑父,为了表达歉意,他就安排王济这个驸马当了辟雍的校长。
卫恒和嵇绍是副校长。但嵇绍更多的还是要陪着晋惠帝,没有多少时间关注辟雍的事情。
卫恒是个书法家,虽然也当过太子的老师,但他其实更多的是个理论家,对于皇室子弟的教育并不懂,后来和大舅哥王济一合计,干脆就照搬了自家教育孩子的规章制度——六岁开蒙拜师,十二岁送“大学”,除了生病,寒暑不缀。
如今还留在京师的皇子、世子都被鞭策的哭爹喊娘。
有些卫恒和王济觉得卫璪、卫玠看一遍就会的东西,这些皇子学十天都记不住,王济就会用“你们都是辣鸡”的眼神看他们。简直是精神折磨。
楚王世子和卫玠说老实话:“我从辟雍离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王将军太可怕。”
楚王世子再怎么成熟,也还是个孩子,他知道他要努力学习,振兴封地,但他也受不住那般高压的学习。但是偏偏校长是王济,王济是驸马,是所有皇亲的长辈,从尊重长辈的角度都不能惹,最主要的是,也惹不起……王济可比他们会玩。
至今,楚王世子在去太学的时候,路过辟雍都有点腿软。
“辛苦你了。”卫玠不算特别真心的安慰了一下楚王世子,因为在他看来,他二舅一点都不可怕啊,爱笑、会玩,还随身装着糖果,除了总爱说他是他的妹子以外,近乎完人!
对此,楚王世子其实也是值得的,所以,他有点同情司马顼。
是的,同情司马顼。这位皇子殿下也快入辟雍学习了,而他长在卫玠身边,深受卫玠影响,对王济一种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将来入了辟雍面对强烈的落差,想想就很惨。一想到自己经历过悲惨事别人也要经历一遍,甚至更惨,楚王世子就忍不住的开心。——人类劣根性啊劣根性。
过了辟雍,就是洛阳太学了,最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洛阳太学门前的标志性石碑建筑。
那碑高一丈许,广四尺,一共有四十六枚,始建于汉灵帝时期,由当时的名儒蔡邕、马日磾等书写刊刻,记录了包括《尚书》、《周易》、《春秋》等在内的春秋名著。石经的名字换了好几个,但内容还是这些内容,最早叫熹平石经,如今叫正始石经。嵇绍等人最近在忙着要时换时新,弄出个永熙石经,结合古迹,增添当代新的书法。
卫玠被晋惠帝钦点着也写了一段,还没有被能工巧匠开始拓印,因为哪怕是卫老爷子、卫父那样的大书法家,都写写换换了好几次,总觉得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