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帝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将思绪堪堪收回,目光停留在云岫执梳子的手上,看着梳齿将我一头青丝理得齐整平滑。淡淡的茉莉香,似乎要极力抚平脑海里那略显突兀的记忆。他是大魏皇太子元澈,如是而已。
“有兄长的消息吗?”我一如往常地问着。
云岫摇了摇头。
魏帝拿下吴国虽然出乎意料的顺利,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与他抗争之人。吴国归降前,兄长陆归不顾众人劝阻,毅然领了三千亲卫出了云岚关,将北面魏国的援军扫荡个一干二净。然而当建邺被魏军主力包围时,兄长却陷入了百越国蛮兵的围剿之中,至今毫无音信。
百越国,确切的说,我们称之为百越,因为它是由闽越、骆越、损子、产里等诸多部族聚集的南蛮之地,如今由闽越统领,它破碎到不能称之为国。原本是阴沟里的老鼠,翻不起大浪,而现在我却必须时时担心兄长会被这只老鼠咬死。
如今已经时隔两年,父皇不再是吴国的一国之君,而是魏国的靖国公,住在长安的国公府里。而我也并非建邺公主,不过是空留着昔日的高傲。
有些棱角,岁月永远也打磨不掉,我与兄长皆是如此。
一如往常,至正堂向父母请安,用饭。长安冬日的天空一如一汪蓝色的堇青石,然而打破这静好的却是朝廷的使者。
先来报的是门房的人,只说外面来了宫里的人传话,降旨的人随后就到,请国公府阖府上下务必朝服候旨。
父亲的脸色不大好看。自被招降后,父亲虽被封了靖国公,却无实权,一直深居简出。如今,唯有姑母在宫中,身居左昭仪之位,虽然位分仅次于皇后,但是平日为得避嫌,甚少来往。
吴国从祖父时起,连年雪灾,早已民不聊生,父皇兢兢业业一辈子,也只是为了保住吴国百十万百姓。而魏国幅员辽阔,当时,魏太祖刚平定北方,正是要收拾南方十国的时候。父皇与皇叔商议,决定将姑母送去魏国和亲,而姑母终不负众望,被指给魏太子。魏太子登基之后,吴国的归依也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宫闱之事一向变幻莫测,且不说姑母在宫中势孤,父亲这些年也不过是抱着守拙二字,生怕一个风吹草动就动了满门性命。还记得上月初一议政朝会之时,尚书令薛琬提出《魏削藩策》,魏帝不过平白问父亲一句“较西汉晁错之《削藩策》,陆公意为孰更胜一筹”,父亲硬是惧得脸色煞白,只言“不知”,好在魏帝并不计较,只一笑作罢。
说话间,几个僮仆开始忙着在外仪门处用木桶洒水,又设备香案。父亲携了全家跪候,直至晌午,降旨的常侍和后继的一队内监才至门前。此时街上已围了不少人,皆是稀罕这门可罗雀的靖国公府,今儿个承的是恩典还是降罪。
只听常侍朗声宣旨道:“皇帝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绝。历数有归,实维天命;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前吴王陆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
我这一听,方如释重负。按照诏书里的意思,陆家的人是要被启用了,只是这一宗好事来的毫无征兆,让人说不出由头。
常侍宣旨毕,便向父亲笑着和袖拜道:“恭贺国公双喜临门。”
“双喜?”父亲不解,“烦请常侍赐教。”
那常侍眼角堆笑满满,不紧不慢道:“乃是内宫之事。”说罢便引来一位衣着不凡的妇人,“这位是内司公孙氏,宫内之事待她与国公细说。在下还有要务,少陪了。”
我且立在母亲身后,端详了公孙氏许久,她约摸三十多岁的年纪,嘴角含着笑,一身芭蕉绿弹墨的收肩窄袄,头上略点珠翠。谁不知道内司乃是后宫第一女官,位视尚书,掌后宫事。怎么想也应该是大辈分的人了,却不料竟这般年轻。
我只觉这位公孙氏面善,甚是可亲。倏尔,她的目光亦落在我的身上,微微颔首而笑。她这一瞥倒弄的我不好意思起来,便匆忙回了礼。
父亲命人置钱好生送了常侍,又忙将公孙氏引致正堂。
... -->>
我将思绪堪堪收回,目光停留在云岫执梳子的手上,看着梳齿将我一头青丝理得齐整平滑。淡淡的茉莉香,似乎要极力抚平脑海里那略显突兀的记忆。他是大魏皇太子元澈,如是而已。
“有兄长的消息吗?”我一如往常地问着。
云岫摇了摇头。
魏帝拿下吴国虽然出乎意料的顺利,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与他抗争之人。吴国归降前,兄长陆归不顾众人劝阻,毅然领了三千亲卫出了云岚关,将北面魏国的援军扫荡个一干二净。然而当建邺被魏军主力包围时,兄长却陷入了百越国蛮兵的围剿之中,至今毫无音信。
百越国,确切的说,我们称之为百越,因为它是由闽越、骆越、损子、产里等诸多部族聚集的南蛮之地,如今由闽越统领,它破碎到不能称之为国。原本是阴沟里的老鼠,翻不起大浪,而现在我却必须时时担心兄长会被这只老鼠咬死。
如今已经时隔两年,父皇不再是吴国的一国之君,而是魏国的靖国公,住在长安的国公府里。而我也并非建邺公主,不过是空留着昔日的高傲。
有些棱角,岁月永远也打磨不掉,我与兄长皆是如此。
一如往常,至正堂向父母请安,用饭。长安冬日的天空一如一汪蓝色的堇青石,然而打破这静好的却是朝廷的使者。
先来报的是门房的人,只说外面来了宫里的人传话,降旨的人随后就到,请国公府阖府上下务必朝服候旨。
父亲的脸色不大好看。自被招降后,父亲虽被封了靖国公,却无实权,一直深居简出。如今,唯有姑母在宫中,身居左昭仪之位,虽然位分仅次于皇后,但是平日为得避嫌,甚少来往。
吴国从祖父时起,连年雪灾,早已民不聊生,父皇兢兢业业一辈子,也只是为了保住吴国百十万百姓。而魏国幅员辽阔,当时,魏太祖刚平定北方,正是要收拾南方十国的时候。父皇与皇叔商议,决定将姑母送去魏国和亲,而姑母终不负众望,被指给魏太子。魏太子登基之后,吴国的归依也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宫闱之事一向变幻莫测,且不说姑母在宫中势孤,父亲这些年也不过是抱着守拙二字,生怕一个风吹草动就动了满门性命。还记得上月初一议政朝会之时,尚书令薛琬提出《魏削藩策》,魏帝不过平白问父亲一句“较西汉晁错之《削藩策》,陆公意为孰更胜一筹”,父亲硬是惧得脸色煞白,只言“不知”,好在魏帝并不计较,只一笑作罢。
说话间,几个僮仆开始忙着在外仪门处用木桶洒水,又设备香案。父亲携了全家跪候,直至晌午,降旨的常侍和后继的一队内监才至门前。此时街上已围了不少人,皆是稀罕这门可罗雀的靖国公府,今儿个承的是恩典还是降罪。
只听常侍朗声宣旨道:“皇帝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绝。历数有归,实维天命;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前吴王陆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
我这一听,方如释重负。按照诏书里的意思,陆家的人是要被启用了,只是这一宗好事来的毫无征兆,让人说不出由头。
常侍宣旨毕,便向父亲笑着和袖拜道:“恭贺国公双喜临门。”
“双喜?”父亲不解,“烦请常侍赐教。”
那常侍眼角堆笑满满,不紧不慢道:“乃是内宫之事。”说罢便引来一位衣着不凡的妇人,“这位是内司公孙氏,宫内之事待她与国公细说。在下还有要务,少陪了。”
我且立在母亲身后,端详了公孙氏许久,她约摸三十多岁的年纪,嘴角含着笑,一身芭蕉绿弹墨的收肩窄袄,头上略点珠翠。谁不知道内司乃是后宫第一女官,位视尚书,掌后宫事。怎么想也应该是大辈分的人了,却不料竟这般年轻。
我只觉这位公孙氏面善,甚是可亲。倏尔,她的目光亦落在我的身上,微微颔首而笑。她这一瞥倒弄的我不好意思起来,便匆忙回了礼。
父亲命人置钱好生送了常侍,又忙将公孙氏引致正堂。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