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百战奇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b>译文</b>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b>解析</b>
计战是百战奇略的开宗首篇,它取义于孙子兵法-计篇,着重从战略高度阐述实地战争谋划对于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里的“计”与其下的“计料”义同,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意思。它认为,在对敌交战之前,首先要摸清敌我双方将帅的优劣、力量的强弱、兵员的多少、地形的险易、粮草的足乏。只有对上述诸多情况首先分析、判断准确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就没有不打胜仗的。战争是敌对双方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运用主观指导的一种以武力解决胜负的斗争活动。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这种客观实际,制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只有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较多地打胜仗,而较少地打败仗,可见,熟识和掌握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是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进而赢得作战胜利的根本前提。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的道理,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本篇所举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讨论天下大势而传为历史佳话的“隆中对”乃是我国古代战争谋划发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当时,诸葛亮依据对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以及刘表、刘阿等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总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发展,夺取荆、益二州以建立稳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加强实力;尔后待条件成熟时,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夺取中原,统一中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稳健而又有进取精神的战略构想。刘备后来虽因条件所限而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计划,但他恰是依据诸葛亮“联孙抗曹”的战略谋划,而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一代三足鼎立者之一。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b>译文</b>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b>解析</b>
计战是百战奇略的开宗首篇,它取义于孙子兵法-计篇,着重从战略高度阐述实地战争谋划对于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里的“计”与其下的“计料”义同,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意思。它认为,在对敌交战之前,首先要摸清敌我双方将帅的优劣、力量的强弱、兵员的多少、地形的险易、粮草的足乏。只有对上述诸多情况首先分析、判断准确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就没有不打胜仗的。战争是敌对双方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运用主观指导的一种以武力解决胜负的斗争活动。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这种客观实际,制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只有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较多地打胜仗,而较少地打败仗,可见,熟识和掌握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是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进而赢得作战胜利的根本前提。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的道理,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本篇所举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讨论天下大势而传为历史佳话的“隆中对”乃是我国古代战争谋划发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当时,诸葛亮依据对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以及刘表、刘阿等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总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发展,夺取荆、益二州以建立稳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加强实力;尔后待条件成熟时,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夺取中原,统一中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稳健而又有进取精神的战略构想。刘备后来虽因条件所限而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计划,但他恰是依据诸葛亮“联孙抗曹”的战略谋划,而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一代三足鼎立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