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琉璃世琉璃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景隆的大军,在德州驻扎了几个月,军粮供应慢慢困难。
山东河北山西三省本是产粮大省,可是一来大军人数众多,二来燕军居中骚扰影响了晋冀两地的粮食运送,山东一省便有些独木难支。大军原本一日三顿干饭馍馍随吃,渐渐变为两干一稀,渐渐又变为一日两顿,渐渐变成了一干一稀。李景隆巡营,常常听到军士哀叹吃不饱,甚至抢夺食物吵闹打架,只好连连上奏折请粮。齐泰急忙和户部设法,自辽东甚至直隶运粮,沿路损耗过半,劳命伤财。
朱棣在燕王府,却也有些发愁。如今连上大宁卫带来的,燕军已近十万人,占地却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供给早晚成问题。而南军前次大败,很大原因是南方军士不惯严寒,如今南军退守德州,开春必然来战。难道只能等待?等南军能打的时候?
朱棣望望道衍,欲言又止。
朱高煦忍不住:“父王!不能让李景隆安生歇着!不如打到山东去!”
朱棣摇摇头:“打到山东,南军养精蓄锐,我军是疲惫之师,胜算极小”。一边又望向道衍。
道衍捻须笑道:“老衲有一计。王爷领个几千人马,大张旗鼓地去打大同。大同现在是宋忠的部将陈质退守,必然疾奏朝廷,朝廷必然催李景隆来救”。
朱棣一听已经明白:“然后本王说打不打,说不打又打,拖着李景隆来回跑就好。”
朱高煦鼓掌:“大同可比北平还冷!南军疲于奔命,冻也冻死他们!道衍师父,你这招毒啊!”
道衍笑:“逸而劳之,安而动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果然燕王带了三千骑兵,耀武扬威出居庸关往大同而来。陈质听报大惊,八百里加急奏章连着报到兵部。大同是重镇当然不能失,代王又已经被贬,齐泰只好赶紧下令李景隆去救大同。李景隆不敢耽误,连夜点了九万兵马,出紫荆关,昼夜兼行飞奔大同。
此时一月严冬,正是晋冀最冷的时候,南军长在江南,很多士兵连下雪也没见过,行走在雪地冰面上,连连摔跤。又缺衣少食,一路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好容易到了大同,陈质见李景隆赶得辛苦,心中感动,斥侯来报燕军自大同退兵了,二人不由大喜。朱棣退兵途中又佯攻蔚州,李景隆只好再次率兵星夜来救,等李景隆到了,朱棣已退回北平了。南军再雪地里走回德州,一来一回,九万人损折一半,辎重粮草更不知委弃多少。
李景隆自认为两次吓退燕王,奏章上说“仰仗天威,击退燕军,臣不辱使命,大同蔚州幸得保全,今奏凯而旋。”
朱允炆看到奏章挺高兴,但还是担心宁王燕王联手,李景隆怕不是对手。齐泰和黄子澄商量下来,建议再加派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都督平安,胡观这四员大将整真定的余部与李景隆会师。朱允炆还不放心,又加派了五万大军增援殿后。这下基本上是朝廷的全部可战之兵了。
四月,春暖花开,杨柳吐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李景隆望着鲁地的柳树,想起曹国公府中满园深浅碧波映照的春色,忽然有几分惆怅。
征虏大将军自德州出兵,会同真定和直隶增援部队,共六十万人,向北平再次进发。燕王宁王商议下来,不能坐以待毙,准备迎头拦击。于是只留了几千人守城,率领其余全部人马十五万人,自北平倾巢出动。四月下旬,南军燕军同时抵达了白沟河(今河北雄县一带)。
南军李景隆是中军帐,都督平安扎为先锋营,瞿能父子紧随其后互为犄角,郭英,吴杰,胡观三营围在中军左右。浩浩荡荡连营三十里,旌旗耀日,气势夺人。
朱棣负手而立,远望着南军营帐,沉思不语。朱权站在一旁,也是面色凝重。
朱高煦大步跑过来:“父王!我军这样河两岸各扎一营,南岸的大营只有六万人,如果南军一拥而上岂非糟糕?”朱能张玉跟在一旁,也是满脸担心。
朱棣看了儿子一眼:“煦儿,你知道有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
朱高煦一愣:“知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嘛”。
朱棣点了点头:“国士无双的淮阴侯,才能多多益善。李景隆之前连战场都没上过,这六十万兵马如何能指挥得好?郭英资历老,平安刚愎自用,二人都不大服李景隆,
吴杰,胡观济得甚事?”看着朱高煦和朱能说道:“唯一惧的,就是瞿能父子。明日战中你二人务必留神瞿家三父子”。
朱高煦和朱能点头答应。朱权笑道:“四哥!你吓唬小孩子做什么?瞿能再厉害,还能比蒙古人厉害?”侧头对朱高煦笑道:“明天你和三千卫队一起,那些南蛮子动不了你”。
朱棣听到这里,忽然就想起,那一年夏日的午后,大宁卫的校场上,她骑着小雪奔过来,淡淡蓝色的衣袂在风中飘扬。那一天,自己在训练三千卫队,朱允炆在找宜宁公主。。。
朱棣微微摇头,甩去回忆,沉声道:“传我号令,今夜大军酉时歇息。明日与南军决一死战!”
****************
四月二十四日,天气晴朗,碧空如洗。
张玉中军,朱能左军,张信右军,宁王朱权为后继,朱高煦率三千卫队左右策应。而燕王自己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做了先锋,只带了员副将陈亨。燕军大队,天没亮已经全部渡过白沟河,直压南营。
白沟河南畔,是一片开阔的旷野。虽然地处冀中,略微有些高低起伏,但整体平整划一,正适合两军对阵。
朱棣披挂鳞甲,一马当先立于万军之前。身旁的旗杆上大大的“燕”字迎风招展,另有几面大旗“奉天靖难”也在风中猎猎作响。身后,四千人的骑兵紧随燕王,然后陈亨押着方阵即盾牌兵,弓箭兵,长枪兵,刀斧兵稳步在后。左右军朱能张信也是差不多的阵型。
阳光有些耀眼,朱棣眯了眯眼睛,自己正前方的,正是老将郭英。布阵也是骑兵加方阵,可是人数,比燕军多得多了,仅仅骑兵就黑压压的一大片,骑兵之后的巨盾兵和弓箭兵更是一望无际。大旗上,是个巨大的“明”字。朱棣看着这旗帜,心中痛楚,多年北征,都是用的这旗帜!今日却要与它而战!
武定侯郭英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有什么好说的?他一个臣子,如何能明白藩王与朝廷之间的错综矛盾,如何能明白朝上小人的步步紧逼?如何能明白自己堂堂正正太祖之子,与其屈膝,宁可死?
朱棣高举斩马刀,指向南军,猛然劈下,大声怒吼:“杀!”
一催青骢马,一骑绝尘,直奔南营而去。身后的骑兵齐声高呼“杀!杀!”,蹄声隆隆,夹着风雷之声,冲向战场。
郭英也一挥长刀... -->>
李景隆的大军,在德州驻扎了几个月,军粮供应慢慢困难。
山东河北山西三省本是产粮大省,可是一来大军人数众多,二来燕军居中骚扰影响了晋冀两地的粮食运送,山东一省便有些独木难支。大军原本一日三顿干饭馍馍随吃,渐渐变为两干一稀,渐渐又变为一日两顿,渐渐变成了一干一稀。李景隆巡营,常常听到军士哀叹吃不饱,甚至抢夺食物吵闹打架,只好连连上奏折请粮。齐泰急忙和户部设法,自辽东甚至直隶运粮,沿路损耗过半,劳命伤财。
朱棣在燕王府,却也有些发愁。如今连上大宁卫带来的,燕军已近十万人,占地却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供给早晚成问题。而南军前次大败,很大原因是南方军士不惯严寒,如今南军退守德州,开春必然来战。难道只能等待?等南军能打的时候?
朱棣望望道衍,欲言又止。
朱高煦忍不住:“父王!不能让李景隆安生歇着!不如打到山东去!”
朱棣摇摇头:“打到山东,南军养精蓄锐,我军是疲惫之师,胜算极小”。一边又望向道衍。
道衍捻须笑道:“老衲有一计。王爷领个几千人马,大张旗鼓地去打大同。大同现在是宋忠的部将陈质退守,必然疾奏朝廷,朝廷必然催李景隆来救”。
朱棣一听已经明白:“然后本王说打不打,说不打又打,拖着李景隆来回跑就好。”
朱高煦鼓掌:“大同可比北平还冷!南军疲于奔命,冻也冻死他们!道衍师父,你这招毒啊!”
道衍笑:“逸而劳之,安而动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果然燕王带了三千骑兵,耀武扬威出居庸关往大同而来。陈质听报大惊,八百里加急奏章连着报到兵部。大同是重镇当然不能失,代王又已经被贬,齐泰只好赶紧下令李景隆去救大同。李景隆不敢耽误,连夜点了九万兵马,出紫荆关,昼夜兼行飞奔大同。
此时一月严冬,正是晋冀最冷的时候,南军长在江南,很多士兵连下雪也没见过,行走在雪地冰面上,连连摔跤。又缺衣少食,一路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好容易到了大同,陈质见李景隆赶得辛苦,心中感动,斥侯来报燕军自大同退兵了,二人不由大喜。朱棣退兵途中又佯攻蔚州,李景隆只好再次率兵星夜来救,等李景隆到了,朱棣已退回北平了。南军再雪地里走回德州,一来一回,九万人损折一半,辎重粮草更不知委弃多少。
李景隆自认为两次吓退燕王,奏章上说“仰仗天威,击退燕军,臣不辱使命,大同蔚州幸得保全,今奏凯而旋。”
朱允炆看到奏章挺高兴,但还是担心宁王燕王联手,李景隆怕不是对手。齐泰和黄子澄商量下来,建议再加派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都督平安,胡观这四员大将整真定的余部与李景隆会师。朱允炆还不放心,又加派了五万大军增援殿后。这下基本上是朝廷的全部可战之兵了。
四月,春暖花开,杨柳吐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李景隆望着鲁地的柳树,想起曹国公府中满园深浅碧波映照的春色,忽然有几分惆怅。
征虏大将军自德州出兵,会同真定和直隶增援部队,共六十万人,向北平再次进发。燕王宁王商议下来,不能坐以待毙,准备迎头拦击。于是只留了几千人守城,率领其余全部人马十五万人,自北平倾巢出动。四月下旬,南军燕军同时抵达了白沟河(今河北雄县一带)。
南军李景隆是中军帐,都督平安扎为先锋营,瞿能父子紧随其后互为犄角,郭英,吴杰,胡观三营围在中军左右。浩浩荡荡连营三十里,旌旗耀日,气势夺人。
朱棣负手而立,远望着南军营帐,沉思不语。朱权站在一旁,也是面色凝重。
朱高煦大步跑过来:“父王!我军这样河两岸各扎一营,南岸的大营只有六万人,如果南军一拥而上岂非糟糕?”朱能张玉跟在一旁,也是满脸担心。
朱棣看了儿子一眼:“煦儿,你知道有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
朱高煦一愣:“知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嘛”。
朱棣点了点头:“国士无双的淮阴侯,才能多多益善。李景隆之前连战场都没上过,这六十万兵马如何能指挥得好?郭英资历老,平安刚愎自用,二人都不大服李景隆,
吴杰,胡观济得甚事?”看着朱高煦和朱能说道:“唯一惧的,就是瞿能父子。明日战中你二人务必留神瞿家三父子”。
朱高煦和朱能点头答应。朱权笑道:“四哥!你吓唬小孩子做什么?瞿能再厉害,还能比蒙古人厉害?”侧头对朱高煦笑道:“明天你和三千卫队一起,那些南蛮子动不了你”。
朱棣听到这里,忽然就想起,那一年夏日的午后,大宁卫的校场上,她骑着小雪奔过来,淡淡蓝色的衣袂在风中飘扬。那一天,自己在训练三千卫队,朱允炆在找宜宁公主。。。
朱棣微微摇头,甩去回忆,沉声道:“传我号令,今夜大军酉时歇息。明日与南军决一死战!”
****************
四月二十四日,天气晴朗,碧空如洗。
张玉中军,朱能左军,张信右军,宁王朱权为后继,朱高煦率三千卫队左右策应。而燕王自己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做了先锋,只带了员副将陈亨。燕军大队,天没亮已经全部渡过白沟河,直压南营。
白沟河南畔,是一片开阔的旷野。虽然地处冀中,略微有些高低起伏,但整体平整划一,正适合两军对阵。
朱棣披挂鳞甲,一马当先立于万军之前。身旁的旗杆上大大的“燕”字迎风招展,另有几面大旗“奉天靖难”也在风中猎猎作响。身后,四千人的骑兵紧随燕王,然后陈亨押着方阵即盾牌兵,弓箭兵,长枪兵,刀斧兵稳步在后。左右军朱能张信也是差不多的阵型。
阳光有些耀眼,朱棣眯了眯眼睛,自己正前方的,正是老将郭英。布阵也是骑兵加方阵,可是人数,比燕军多得多了,仅仅骑兵就黑压压的一大片,骑兵之后的巨盾兵和弓箭兵更是一望无际。大旗上,是个巨大的“明”字。朱棣看着这旗帜,心中痛楚,多年北征,都是用的这旗帜!今日却要与它而战!
武定侯郭英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有什么好说的?他一个臣子,如何能明白藩王与朝廷之间的错综矛盾,如何能明白朝上小人的步步紧逼?如何能明白自己堂堂正正太祖之子,与其屈膝,宁可死?
朱棣高举斩马刀,指向南军,猛然劈下,大声怒吼:“杀!”
一催青骢马,一骑绝尘,直奔南营而去。身后的骑兵齐声高呼“杀!杀!”,蹄声隆隆,夹着风雷之声,冲向战场。
郭英也一挥长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