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文学 www.pinyuewx.com,大唐风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青衣在洛阳的生活很平静。此时距离帝踏峰一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那场战斗本应该成为江湖中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却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被掩盖了起来,鲜为人知,或许,是因为怕传出去丢了正道的脸面,毕竟,慈航静斋一直是天下正道的领袖,静斋吃了亏,正道的脸上也是毫无光彩。
李世民跟随其父一同去了山西河东,其时天下已经开始动荡不安,河东一带群寇乱起,李渊于此地任职,自然守土有责,因此一到此地,就立即着手剿匪的工作,李世民也积极投入军中,协助父亲,他本就是少年心性,喜爱冲锋陷阵,又对兵事做过详细的研究,加之对手也只是落草为寇的盗贼,因此多次取得胜利,而随着李世民在军队中呆的时间的延长,军队中的将领也不在将他简单的看成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少年,而纷纷觉得这个少年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对他也就越来越重视,这是第一次,李世民被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也是非常的高兴,对于剿匪的工作,也就越发的卖力起来。以至于往往冲阵之时一马当先,虽然经常的能够取胜,但是却也让他的父亲李渊大伤脑筋。
三个月的时间里,李世民父子常常是没过几天就向家里寄来一封书信,李渊当然是写给窦夫人的,李世民却是五花八门,他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就连石青衣也没漏下,由于是私信,其他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为此很多人都因为二人已经和好,已经想要开始认真的生活了。而每次,石青衣也都会仔细的写好回信,然后再寄回去。这无疑又加深了大部分人的这个念头,除了一个李秀宁还在坚持,信誓旦旦的宣称二哥是不会喜欢这个二嫂之外,其他人显然不是那样的认为,因此,他们对于石青衣的孤立竟然慢慢的消除了。也不知道究竟是好还是坏。
其实呢,信里面写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军事策略在实地中的运用而已,李世民对于兵法其实非常的精通,但是即使是最出色的将领,实际上也离不开好的参谋的帮助,早经过在李家大门口离别时的那一段辩论之后,李世民显然认为石青衣勉强有了做一个参谋的资格,因此才会给石青衣写信,讨论他最近的关于战争策略的思考。石青衣一一作答,然后寄了回去,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她自己的思索所得,然后,两个人的信件的往来就逐渐的多了起来,也因此才引起了上面所述的误会。
石青衣心知肚明,论纸上谈兵,现在的李世民还不是自己的对手,可是一旦真的遇到了实战,自己就是个马谡,那个只能自己逃命,却顾不上手下的人物。不过还好,不是赵括,石青衣的心态十分乐观。本来她专注兵法战争就只是因为兴趣所在,即没有当将军的本事,也没有有当将军的心思。独来独往,默默无闻才是石青衣的本性,往人堆里扎,做一个耀眼的人物,那不是石青衣应该干的事。
七月,炀帝北狩,率众巡视北方,虽然旗帜鲜明,队伍人员庞大,依旧是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势,但是明眼人却能看得出来,这支队伍里面所掩藏不住的外强中干,许多头脑清楚的大臣们的心里,都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得意洋洋的上路了,洛阳的天空下,多了一丝的阴霾。
八月,李世民一如往常的寄了来信,石青衣打开,发现里面的内容是询问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还可以,以弱胜强么!石青衣暗自摇头,本身就已经是弱的一方了,居于守势,还要胜过强势的一方,那么,正面对阵是不可能的了,对阵则必败,这个时候,能用到的,也只有诡道了。兵者,诡道也!要想能够用到诡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寻找到对方的弱点,如果对方固若金汤,几乎没有弱点的话,那么诡道也就难以施展。石青衣曾看到过一段兵书所言:料兵不如料将,如果想要取胜,那么就必须对敌方的将领有着足够的了解,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所不能够克服的弱点,能够找到这个弱点,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如果你的对手几乎没有弱点,他的营盘坚实,军容整齐,并且军队士气旺盛,那么你也不要灰心,虽然他不容易被击败,但是这样的将领,一定偏向于稳打稳扎的战斗,因此如果能够成功的骗到他,让他以为正面的敌人很强大,很不容易对付,那么他就会为了保存实力,就不会轻易的向你进攻。这样的话,虽然不能击败对手,保全自己还是可以的。
石青衣将自己所想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然后就写进了信里,交给了旁边一直在等着书信的仆人,那仆人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向石青衣行了个礼,便匆匆离开了,很快,院子里传来了马蹄达达的声音,很快的就消失了。很反常啊,石青衣有些疑惑,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能是为了和别人的打赌吧。石青衣心想。她并不知道,此时的李世民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几乎必死的战争。
几天之后,一封昭告传到了洛阳,顿时天下震动,突厥始毕可汗已反,率数十万大军欲劫持天子,天子现已退守雁门,被突厥人团团围住,急命天下勤王之师火速救驾……洛阳宫监王世充将宫中所有青壮武装起来,率领他们前往雁门战场,并且据说他为陛下的安慰日夜流涕不止,也不知是真是假,许多的大臣也发动起来,七七八八的拼凑出一支军队,将要赶赴雁门作战。
对于这些七拼八凑出来的军队,石青衣嗤之以鼻,完完全全的杂牌军,根本就不是草原上来去如风的突厥骑兵的对手,去雁门完全就是去送死,而且,会对还在苦苦支撑的雁门守军的士气造成巨大的打击,始毕可汗看到隋军如此不堪一击,他又会怎么想?保不准他会一面继续围困雁门,另一面却指挥一路骑兵杀进中原腹地,那可就是最糟糕的情况了。李世民,到了那时,你又该如何去做呢。
想想数天前的那封与众不同的书信,石青衣明白,李世民一定已经在奔赴雁门的路上了,李世民本就不是能够安分的家伙,加上如果他的心中还存在着表妹入怀的念头的话,那这次可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了,错过了,就不会在有下一次。甚至快的话,可能已经逼近边疆,与当地的边将汇合了。
石青衣想的不错,李世民在河东接到诏书,向李渊借了百余精锐骑兵,一路疾奔,很快就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部队相遇,云定兴的兵少,正在因为畏敌而行动缓慢,李世民于是献疑兵记,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命令士卒白天多张旗帜,夜间多举火把,连绵数十里。同时加快行军速度,做出一副援军到达的假象,想要以此吓退突厥退兵。
“突厥分为大大小小百余部落,始毕可汗虽然是突厥名义上的首领,但是他所能掌握的,只有他自己的那一系人马,其他的部落必不会和他一条心,不会做出与我们殊死决战的决心,看到我们援兵大量到达,必定退却,那么雁门的危机自然而然也就解除了。”李世民这样的对云定兴说道。云定兴也认为李世民的分析很有道理,他们一路行军,与九月初进入山西忻口,与雁门近在迟尺。
前哨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打响的,李世民认为,要让突厥人相信隋朝的援军真的大批的赶来,那么就必须要主动出击,用一连串的小规模战斗来压迫突厥人的神经。于是,李世民主动请缨,向云定兴借了数百精骑,加上自己原有的骑兵,组成一支前锋,加快速度扑向雁门,而云定兴则指挥剩下的军士暂时停下行军,安营扎寨,同时将旗帜火光不断的向两翼延伸,做出援军不断到达,稍作休息就会立刻发动攻击的样子,果然,夜间火光遍地,数十里外都看的清清楚楚,包括始毕可汗在内的一众突厥将士全部惊呆了,因为按照常理推断,援兵不可能到来的这样迅速。很快,斥候又不断传来消息:一只数百人的隋朝骑兵正向雁门扑来,估计是隋朝援军的前哨骑兵,目前已经与外围的斥候多次交手,明显是隋朝的精锐无疑。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连始毕可汗都开始了动摇,继续围城,雁门久攻不下,而隋朝的援兵又已经到来,与隋朝的大军正面硬碰硬的对抗一场,始毕可汗却并没有这样的准备,毕竟突厥经过隋朝多年的经略,实力早已大不如前,草原各部落对于隋朝都有敬畏的心里,始毕可汗虽然敢于兵围天子,也是趁着炀帝北巡的良机,并不敢进入中原,如今援兵到达,对于始毕可汗的压力可想而知。只是,那真的是隋朝的援军吗?
始毕可汗又想了想,“命令军队增加斥候的人手,全力围捕那些隋军的前哨,我要知道,他们到底是真是假,他们到底有多少人。”始毕可汗恶狠狠的说道。
李世民与马三宝坐在小山包上休息,同时大口大口的吞咽着军粮,马三宝是柴绍家的仆役,但是为人机警聪明,深的李世民的信任,因此被他从柴绍那里要了过来,做自己的下手,这次也带着他一起上了战场。连续的战斗使他们疲惫不堪,甚至睡眠的时候也要提防敌人的突然出现,自离开忻口关,精骑突出后,就是每天不停的遭遇战,突厥的斥候,与隋朝的轻骑,不停地追逐厮杀。侯君集出现在两人的眼前:“世民,我们已经在这附近厮杀了近两日了,敌人还是没有退去,相反,围捕我们的骑兵却是逐渐的增多,难不成始毕可汗并没有被我们的计策所蒙骗不成?”侯君集也是李世民洛阳圈子里面的老人,两个人可是熟的不能再熟的熟人,李世民又喝下了一大口水,才舒服的吐出了一口气:“不一定是看穿了我们的计策,也可能是心有不甘,所以才想要抓到我们,想要了解我军的虚实。可惜,我们... -->>
石青衣在洛阳的生活很平静。此时距离帝踏峰一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那场战斗本应该成为江湖中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却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被掩盖了起来,鲜为人知,或许,是因为怕传出去丢了正道的脸面,毕竟,慈航静斋一直是天下正道的领袖,静斋吃了亏,正道的脸上也是毫无光彩。
李世民跟随其父一同去了山西河东,其时天下已经开始动荡不安,河东一带群寇乱起,李渊于此地任职,自然守土有责,因此一到此地,就立即着手剿匪的工作,李世民也积极投入军中,协助父亲,他本就是少年心性,喜爱冲锋陷阵,又对兵事做过详细的研究,加之对手也只是落草为寇的盗贼,因此多次取得胜利,而随着李世民在军队中呆的时间的延长,军队中的将领也不在将他简单的看成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少年,而纷纷觉得这个少年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对他也就越来越重视,这是第一次,李世民被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也是非常的高兴,对于剿匪的工作,也就越发的卖力起来。以至于往往冲阵之时一马当先,虽然经常的能够取胜,但是却也让他的父亲李渊大伤脑筋。
三个月的时间里,李世民父子常常是没过几天就向家里寄来一封书信,李渊当然是写给窦夫人的,李世民却是五花八门,他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就连石青衣也没漏下,由于是私信,其他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为此很多人都因为二人已经和好,已经想要开始认真的生活了。而每次,石青衣也都会仔细的写好回信,然后再寄回去。这无疑又加深了大部分人的这个念头,除了一个李秀宁还在坚持,信誓旦旦的宣称二哥是不会喜欢这个二嫂之外,其他人显然不是那样的认为,因此,他们对于石青衣的孤立竟然慢慢的消除了。也不知道究竟是好还是坏。
其实呢,信里面写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军事策略在实地中的运用而已,李世民对于兵法其实非常的精通,但是即使是最出色的将领,实际上也离不开好的参谋的帮助,早经过在李家大门口离别时的那一段辩论之后,李世民显然认为石青衣勉强有了做一个参谋的资格,因此才会给石青衣写信,讨论他最近的关于战争策略的思考。石青衣一一作答,然后寄了回去,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她自己的思索所得,然后,两个人的信件的往来就逐渐的多了起来,也因此才引起了上面所述的误会。
石青衣心知肚明,论纸上谈兵,现在的李世民还不是自己的对手,可是一旦真的遇到了实战,自己就是个马谡,那个只能自己逃命,却顾不上手下的人物。不过还好,不是赵括,石青衣的心态十分乐观。本来她专注兵法战争就只是因为兴趣所在,即没有当将军的本事,也没有有当将军的心思。独来独往,默默无闻才是石青衣的本性,往人堆里扎,做一个耀眼的人物,那不是石青衣应该干的事。
七月,炀帝北狩,率众巡视北方,虽然旗帜鲜明,队伍人员庞大,依旧是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势,但是明眼人却能看得出来,这支队伍里面所掩藏不住的外强中干,许多头脑清楚的大臣们的心里,都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得意洋洋的上路了,洛阳的天空下,多了一丝的阴霾。
八月,李世民一如往常的寄了来信,石青衣打开,发现里面的内容是询问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还可以,以弱胜强么!石青衣暗自摇头,本身就已经是弱的一方了,居于守势,还要胜过强势的一方,那么,正面对阵是不可能的了,对阵则必败,这个时候,能用到的,也只有诡道了。兵者,诡道也!要想能够用到诡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寻找到对方的弱点,如果对方固若金汤,几乎没有弱点的话,那么诡道也就难以施展。石青衣曾看到过一段兵书所言:料兵不如料将,如果想要取胜,那么就必须对敌方的将领有着足够的了解,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所不能够克服的弱点,能够找到这个弱点,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如果你的对手几乎没有弱点,他的营盘坚实,军容整齐,并且军队士气旺盛,那么你也不要灰心,虽然他不容易被击败,但是这样的将领,一定偏向于稳打稳扎的战斗,因此如果能够成功的骗到他,让他以为正面的敌人很强大,很不容易对付,那么他就会为了保存实力,就不会轻易的向你进攻。这样的话,虽然不能击败对手,保全自己还是可以的。
石青衣将自己所想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然后就写进了信里,交给了旁边一直在等着书信的仆人,那仆人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向石青衣行了个礼,便匆匆离开了,很快,院子里传来了马蹄达达的声音,很快的就消失了。很反常啊,石青衣有些疑惑,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能是为了和别人的打赌吧。石青衣心想。她并不知道,此时的李世民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几乎必死的战争。
几天之后,一封昭告传到了洛阳,顿时天下震动,突厥始毕可汗已反,率数十万大军欲劫持天子,天子现已退守雁门,被突厥人团团围住,急命天下勤王之师火速救驾……洛阳宫监王世充将宫中所有青壮武装起来,率领他们前往雁门战场,并且据说他为陛下的安慰日夜流涕不止,也不知是真是假,许多的大臣也发动起来,七七八八的拼凑出一支军队,将要赶赴雁门作战。
对于这些七拼八凑出来的军队,石青衣嗤之以鼻,完完全全的杂牌军,根本就不是草原上来去如风的突厥骑兵的对手,去雁门完全就是去送死,而且,会对还在苦苦支撑的雁门守军的士气造成巨大的打击,始毕可汗看到隋军如此不堪一击,他又会怎么想?保不准他会一面继续围困雁门,另一面却指挥一路骑兵杀进中原腹地,那可就是最糟糕的情况了。李世民,到了那时,你又该如何去做呢。
想想数天前的那封与众不同的书信,石青衣明白,李世民一定已经在奔赴雁门的路上了,李世民本就不是能够安分的家伙,加上如果他的心中还存在着表妹入怀的念头的话,那这次可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了,错过了,就不会在有下一次。甚至快的话,可能已经逼近边疆,与当地的边将汇合了。
石青衣想的不错,李世民在河东接到诏书,向李渊借了百余精锐骑兵,一路疾奔,很快就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部队相遇,云定兴的兵少,正在因为畏敌而行动缓慢,李世民于是献疑兵记,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命令士卒白天多张旗帜,夜间多举火把,连绵数十里。同时加快行军速度,做出一副援军到达的假象,想要以此吓退突厥退兵。
“突厥分为大大小小百余部落,始毕可汗虽然是突厥名义上的首领,但是他所能掌握的,只有他自己的那一系人马,其他的部落必不会和他一条心,不会做出与我们殊死决战的决心,看到我们援兵大量到达,必定退却,那么雁门的危机自然而然也就解除了。”李世民这样的对云定兴说道。云定兴也认为李世民的分析很有道理,他们一路行军,与九月初进入山西忻口,与雁门近在迟尺。
前哨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打响的,李世民认为,要让突厥人相信隋朝的援军真的大批的赶来,那么就必须要主动出击,用一连串的小规模战斗来压迫突厥人的神经。于是,李世民主动请缨,向云定兴借了数百精骑,加上自己原有的骑兵,组成一支前锋,加快速度扑向雁门,而云定兴则指挥剩下的军士暂时停下行军,安营扎寨,同时将旗帜火光不断的向两翼延伸,做出援军不断到达,稍作休息就会立刻发动攻击的样子,果然,夜间火光遍地,数十里外都看的清清楚楚,包括始毕可汗在内的一众突厥将士全部惊呆了,因为按照常理推断,援兵不可能到来的这样迅速。很快,斥候又不断传来消息:一只数百人的隋朝骑兵正向雁门扑来,估计是隋朝援军的前哨骑兵,目前已经与外围的斥候多次交手,明显是隋朝的精锐无疑。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连始毕可汗都开始了动摇,继续围城,雁门久攻不下,而隋朝的援兵又已经到来,与隋朝的大军正面硬碰硬的对抗一场,始毕可汗却并没有这样的准备,毕竟突厥经过隋朝多年的经略,实力早已大不如前,草原各部落对于隋朝都有敬畏的心里,始毕可汗虽然敢于兵围天子,也是趁着炀帝北巡的良机,并不敢进入中原,如今援兵到达,对于始毕可汗的压力可想而知。只是,那真的是隋朝的援军吗?
始毕可汗又想了想,“命令军队增加斥候的人手,全力围捕那些隋军的前哨,我要知道,他们到底是真是假,他们到底有多少人。”始毕可汗恶狠狠的说道。
李世民与马三宝坐在小山包上休息,同时大口大口的吞咽着军粮,马三宝是柴绍家的仆役,但是为人机警聪明,深的李世民的信任,因此被他从柴绍那里要了过来,做自己的下手,这次也带着他一起上了战场。连续的战斗使他们疲惫不堪,甚至睡眠的时候也要提防敌人的突然出现,自离开忻口关,精骑突出后,就是每天不停的遭遇战,突厥的斥候,与隋朝的轻骑,不停地追逐厮杀。侯君集出现在两人的眼前:“世民,我们已经在这附近厮杀了近两日了,敌人还是没有退去,相反,围捕我们的骑兵却是逐渐的增多,难不成始毕可汗并没有被我们的计策所蒙骗不成?”侯君集也是李世民洛阳圈子里面的老人,两个人可是熟的不能再熟的熟人,李世民又喝下了一大口水,才舒服的吐出了一口气:“不一定是看穿了我们的计策,也可能是心有不甘,所以才想要抓到我们,想要了解我军的虚实。可惜,我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